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
“十五”计划目标 |
实际完成情况 |
生产总值 |
3000亿元 年均增长8% |
4070亿元 年均增长11.6% |
三大产业比例 |
20∶40∶40 |
18.9∶47.4∶33.7 |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30% |
33.7% |
财政总收入 |
275亿元 年均增长10-11% |
425.7亿元 年均增长19.9%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920亿元 年均增长10% |
2293亿元 年均增长33.5% |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080亿元 年均增长9% |
1236.2亿元 年均增长11.9% |
出口总额 |
19亿美元 年均增长10% |
24.4亿美元 年均增长15.3% |
利用国外、境外、省外资金 |
五年累计1000亿元 |
国外、境外资金75.7亿美元 省外资金3000多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7160元 年均增长7% |
8620元 年均增长11.1%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2930元 年均增长6.5% |
3266元 年均增长8.9% |
总人口 |
控制在4470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9‰ |
2005年末4317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8‰ |
城镇就业 |
五年新增120万人 |
五年新增186万人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年均5% |
年均3.57% |
城市化率 |
32% |
37%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15% |
20.5% |
森林覆盖率 |
60% |
60.05% |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
28平方米 |
28平方米 |
专栏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一)
指标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
“十一五” 年均增速(%) |
指标属性 |
1、生产总值 |
亿元 |
4070 |
8000 |
11 |
预期性 |
一产 |
亿元 |
770 |
1040 |
3.1 |
预期性 |
二产 |
亿元 |
1930 |
4160 |
13.2 |
预期性 |
工业 |
亿元 |
1370 |
3200 |
15 |
预期性 |
三产 |
亿元 |
1370 |
2800 |
12 |
预期性 |
2、人均生产总值 |
美元 |
1140 |
2000 |
10.2 |
预期性 |
3、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425.7 |
856 |
15 |
预期性 |
4、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293 |
4816 |
16 |
预期性 |
5、直接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24.2 |
39 |
10 |
预期性 |
6、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24.4 |
49 |
15 |
预期性 |
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236.2 |
2277 |
13 |
预期性 |
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
万人 |
|
230 |
|
预期性 |
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 |
101.7 |
103 |
3 |
预期性 |
10、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
平方米 |
28 |
30 |
0.5 |
预期性 |
11、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
平方米 |
32 |
35 |
0.6 |
预期性 |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8620 |
13000 |
8.6 |
预期性 |
13、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3266 |
4600 |
7.1 |
预期性 |
14、全省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4317 |
4500 |
0.8 |
约束性 |
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煤/万 元 |
1.35 |
1.08 |
-4.4 |
约束性 |
注:1、生产总值的绝对值按当年价计算,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其它价值量指标的增速均按当年价计算。
2、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年平均人口。为有可比性,均按8.3的汇率折算成美元。
3、三大产业比例2005年预计为18.9∶47.4∶33.7,2010年预期调整为13∶52∶35。
4、五年新增城镇就业数为累计数,即“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0万人,年均新增46万人。
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十一五”期间年均下降4.4%,5年下降20%。
专栏3:“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二)
指标 |
2005年 |
2010年 |
“十一五” 年均增加 (百分点) |
指标属性 |
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33.7 |
40 |
1.26 |
预期性 |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45.6 |
50 |
0.88 |
预期性 |
3、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0.64 |
1.2 |
0.11 |
预期性 |
4、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 |
93.2 |
99 |
1.16 |
预期性 |
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
95.38 |
99 |
0.72 |
预期性 |
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20.5 |
25 |
0.91 |
预期性 |
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60 |
80 |
4.0 |
预期性 |
8、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
5 |
|
预期性 |
9、城市化率(%) |
37 |
45 |
1.6 |
预期性 |
10、恩格尔系数 城镇 |
0.43 |
0.40 |
|
预期性 |
农村 |
0.54 |
0.50 |
|
|
1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387.43 |
550 |
7.26 |
约束性 |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2.5 |
80 |
13.5 |
约束性 |
13、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12.3 |
60 |
9.54 |
约束性 |
1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29.3 |
70 |
8.14 |
约束性 |
15、森林覆盖率(%) |
60.05 |
63 |
0.59 |
约束性 |
16、耕地保有量(万亩) |
4300 |
4300 |
|
约束性 |
注:1、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协调和服务,争取目标实现。
2、约束性指标:是省政府对各地各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依法行政,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目标实现。
专栏4:经济增长率
本纲要提出全省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我省现有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支撑这样的发展速度。“十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投资、消费、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4.8%、11.5%、14.9%,都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些标志我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已经积累的大量投资以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潜力。“十一五”时期,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都将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增强,预期投资、消费、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6%、13%和15%,从而支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的目标。二是加快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3纸峡旆⒄埂>萘私猓胁科渌》莩醪饺范ā笆晃濉本迷龀ぢ试?0%左右。要加快在中部崛起,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必须高于中部其他省份。因此,11%的经济增长率,既是需要的,也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专栏5:人均生产总值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为4070亿元,增长12.8%。按年平均人口4300万人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465元人民币。再按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8.3∶1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140美元。这是“十一五”发展的基数。“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1%,价格总水平预期在3%左右,则“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考虑价格因素的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4.3%,从而使2010年生产总值当年价为8000亿元。“十一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为8‰,则2010年的平均人口为4480万人。这样,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8000亿元/4480万人,即17857元人民币。为有可比性,仍以8.3∶1的汇率测算,则人均生产总值为2150美元。为使目标留有余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为2000美元以上。
专栏6:产业结构
本纲要提出到2010年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3∶52∶35,与2005年相比,一产降低5.9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分别提高4.6和1.3个百分点。此外,为突出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提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比2005年提高6.3个百分点。从一产比重来看,“八五”、“九五”时期每年平均分别下降达1.8和1.56个百分点,“十五”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等因素,农业有较大发展,但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也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因此“十一五”期间年均降低1.18个百分点是可行的;从二产特别是工业比重来看,“十五”时期年均分别上升2.48和1.3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的目标要求这两项指标年均分别上升0.92和1.26个百分点,这符合工业化的要求,也与近几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相一致;从三产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又以工农业发展为基础,预计服务业增长速度将略高于工业、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三产比重略有上升。
专栏7:城市化率
本纲要提出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5%,比2005年的37%提高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按照这一目标测算,城镇人口将增加400万人左右,其中,转移农村人口350万,年均转移农村人口70万。转移农村人口350万的分布预期为:各设区市市区接受转移190万。其中,南昌50万人(2010年250万人),九江40万(2010年100万人),赣州20万(2010年70万人),其他8个设区市共计80万(平均每市10万)。10个县级市和70个县共接受转移160万,平均每个县(市)接受2万人。如果进一步细分,县(市)城区共接受110万,平均每个县(市)城区接受1.55万人;除县城区城关镇以外的700多个建制镇共接受50万,平均每个镇接受700人左右。
专栏8:城乡居民收入
本纲要提出,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4600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7.1%。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5百分点,主要考虑是:“十五”前三年即200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4.8%,2004年以后因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农民人均纯收入才有较快增长,即20.1%和10.5%,这样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8.9%。随着各项支农政策的到位,“十一五”期间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相对有限,预期保持7.1%年均增长率还需付出较大努力。
专栏9:恩格尔系数
近几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呈较大幅度下降,城镇由2000年的0.4304下降到2003年的0.4016,年均下降0.96个百分点,农村由2000年的0.545下降到2003年的0.517,年均下降0.92个百分点。由于2004年粮食价格有较大辐度上涨,带动了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价格上涨,因此,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有了较大辐度的回升,分别为0.430和0.544。参考2000-2004年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反映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本纲要提出到2010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调整为0.4和0.5以下(年均降低0.5和0.73个百分点)。(注:2005年数据尚缺,这里以2004年数据为依据。)
专栏10:城镇供水与污水集中处理率
2005年全省21个设市城市供水能力为650万吨/日。“十一五”期间,全省将新建部分设区市水厂和新建、扩建部分县市供水工程,这将新增供水能力300万吨/日,预计到2010年,全省城镇供水能力将达到950万吨/日。供水能力和实际供水一般按照80%的关系转换,则可形成实际供水760万吨/日。考虑到实际供水漏损率控制在20%的因素,城镇实际用水600万吨/日左右。再按用水总量80%转换为污水的行业经验数据,则实际产生污水总量预计为480万吨/日。
目前我省已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5个,集中处理能力49万吨/日,在建的污水处理项目10个,总建设规模为集中处理污水61万吨/日,预计2007年底前可全部建成,届时可形成处理能力110万吨/日。“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增设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50万吨/日,县城污水集中处理能力80万吨/日。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340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60%以上。
专栏1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005年全省设市城市及县城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00万吨,预计“十一五”期间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7%,到2010年全省城市及县城垃圾产生量为700万吨。全省已建成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6座,形成年处理能力85.8万吨。目前在建5座,“十一五”期间还将新建垃圾处理项目82个,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集中处理能力为415万吨/年,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能力可达到500万吨。据此测算,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可达到70%。
专栏12: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
要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公路,全省农村公路规模需达到10万公里以上(不包括国、省道1.1万公里)。“九五”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力度,到目前为止,全省行政村通公路比例为85%,其中通油路或水泥路的比例为46%。根据“十一五”末全省要实现乡至行政村基本通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本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万公里。其中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计划为4万公里;交通部实施通达工程和省交通规费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改造为1万公里。工程全部完成后,可实现全省96%的行政村通公路,90%以上通油路或水泥路。
专栏13: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产值的比重
本纲要提出,到2010年,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和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均力争达到65%以上。其中,经济作物指除粮食以外的农作物,2004年实现产值244.8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9.9%,与2000年相比,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养殖业指牧业和渔业,2004年,养殖业共实现产值468.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4%,与2000年相比,比重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要实现本纲要提出的两个比重65%的目标,以2004年为基期,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年均需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需提高3.4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十一五”将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注:2005年数据尚缺,这里以2004年数据为依据。)
专栏14:10大工业基地(1)
●铜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江铜集团铜冶炼扩建项目、铜合金板带材工程、铜箔及覆铜板项目、特种漆包线项目、铜管项目、铜杆扩建项目、铜合金线杆项目。形成70万吨铜冶炼、10万吨铜板带、1.2万吨电子铜箔、5万吨特种漆包线、3.8万吨合金铜管、37万吨铜杆的年生产规模。
●有机硅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星火有机硅厂年产10万吨有机硅单体工程和卡博特蓝星化工气相二氧化硅项目,形成20万吨单体年生产能力,年产甲基氯硅烷单体10万吨,硅氧烷中间体4.5万吨,氯甲烷10万吨,硅粉3万吨,室温硫化硅橡胶1万吨,气相二氧化硅4600吨。
●盐化工产业基地:发展赣中盐化工,推进江西富达盐碱工程、江西蓝恒达盐碱项目、新干盐硝联产项目建设,重点形成200万吨制盐、100万吨离子膜烧碱、110万吨聚氯乙烯的年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发展赣南和赣东北氟盐化工,重点形成50万吨无水氢氟酸、50万吨甲烷氯化物、45万吨二氟一氯甲烷及二氟甲烷的年生产规模。
●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江铃年产30万辆汽车、6万台VM柴油发动机项目,昌河铃木九江基地年产20万辆轿车、30万台K系列发动机项目,景德镇基地年产7万辆YK5新车型微型汽车项目,华翔富奇6万辆整车项目,上饶鑫新中高档客车项目,赣州专用车项目。
●新型显示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江西鸿源数显LCOS数显产业化项目、九江3TLCD数显产业化项目、联创光电半导体发光材料产业化项目、硅衬底发光器件项目,形成年产100万套芯片封装、75万套光学引擎、50万套整机、30万平方英寸LED外延片、100亿粒LED芯片的生产规模。
专栏14:10大工业基地(2)
●钨生产加工产业基地:重点建设赣州正威矿业钨矿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南昌超细钨粉、碳化钨粉项目等,形成年产氧化钨5000吨,特种钨粉3000吨、碳化钨粉2500吨以及超细晶粒硬质合金PCB3600万只的生产能力。
●稀土生产加工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离子型稀土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方稀土高科稀土原地浸矿及分离项目和赣州虔东实业稀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稀土永磁电机年产量超过100万台、稀土节能灯年生产能力突破1亿支、稀土金属及合金年产量15000吨。
●特色陶瓷研发加工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和国家级日用及建筑陶瓷研发中心,建设8500万件陶瓷注射成型产业化项目、3万吨日用陶瓷原料标准化项目,将60条煤烧烤花窑改造成使用焦化煤气的辊道窑,将3条煤烧隧道窑改造成使用焦化煤气的明焰无匣快烧辊道窑,将30条车式隧道窑改烧液化石油气。
●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江西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省医药集团公司中药产品开发项目、新加坡食品医药科技园项目、江西仁和集团健心胶囊项目、济民可信药业GMP改造二期工程等。
●服装鞋帽产业基地:建设南昌银志针织服装年产面料1000万码、针织服装700万打项目,鄱阳尔丽制衣针织年产2000万件服装项目,柳新实业年产100万套安全防护服项目,赣州华坚年产2100万双皮鞋项目,鄱阳敏捷制鞋年产2400万双鞋项目,上高裕盛年产2400万双鞋项目。
专栏15:重大水利工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十一五”期间,对全省现有病险水库3488座除险加固,其中大型11座、中型153座、重点小(Ⅰ)型287座、一般小(Ⅰ)型488座,小(Ⅱ)型2549座、涵闸4座。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地点吉安市峡江县。工程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供水和航运等综合利用。防洪库容27.7亿立米,装机36万千瓦。
●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地点萍乡市芦溪县。工程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总库容1.05亿立米,装机1万千瓦。
●伦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地点上饶市铅山县。工程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总库容1.8亿立米,装机2万千瓦。
●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地点景德镇市。工程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总库容4.37亿立米,装机3.8万千瓦。
●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地点宜春市。工程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总库容1.15亿立米,装机0.3万千瓦。
●鄱阳湖控制工程。在鄱阳湖入江水道的长岭--屏峰山之间建一座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在枫山、长山建设新分蓄洪区。
●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两个单项。工程第五个单项对枫富联圩、附城圩等9座重点圩堤加固,加固土堤223km,新建防洪墙6.97km,穿堤建筑物237座。第六个单项对小港联圩、青丰山左堤等20座重点圩堤加固,加固堤长866.22km。
●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工程。对长江航线九江段岸线堤防实施基础处理、崩岸治理、填塘固基、护坡等工程,提高航道通航和防洪减灾能力。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展节水增效示范,对全省13座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专栏16:红色旅游基地
●南昌红色旅游基地。重点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新建1800平方米陈列大楼,建设地下停车场;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改扩建工程,改扩建主馆区、旧址保护区和铁军广场;方志敏烈士陵园改造项目,改造游步道、停车场及陵园外道路。
●井冈山红色旅游基地。新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设面积20030平方米;维修改造革命历史旧址旧居群11处;在井冈山市、永新、遂川、万安、莲花等县修建景区到干线的公路连接线,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遗址遗迹修缮、陈列展示馆。
●瑞金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叶坪、沙洲坝革命旧址群,长征第一山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馆,长征主题公园等14个旅游景点。
●赣西红色旅游基地。宜春红色旅游景区,重点建设铜鼓秋收起义红色旅游景区公路、桥梁等旅游基础设施,秋收起义遗址遗迹修缮和陈列展示更新,万载、铜鼓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景区公路、遗址遗迹修缮保护、陈列馆、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萍乡红色旅游景区,重点建设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秋收起义纪念馆、卢德铭烈士陵园等工程,改扩建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景区至干线公路连接线和游步道,文物维修、布展陈列等。
●赣东北红色旅游基地。维修和保护上饶集中营旧址、保护开发红十军建军旧址、赣东北特委和方志敏故居等。
专栏17:重点开发景区
●仙女湖景区。实施龙王阁、万佛塔、影视城、水上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旅游城、游览观光区、休闲度假区和接待服务区。
●三爪仑景区。重点开发千年古樟林、宝峰焦坑深山谷瀑布、宝峰梓源枫子坑等重点景观,完善骆家坪、神仙谷旅游公路及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柘林湖景区。在永修、武宁柘林湖区发展水上运动,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国际会议中心,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云居山景区。开发莲花城文化旅游、建设云居山至柘林湖索道、综合开发百花谷景区。
●武功山景区。在芦溪、安福、袁州新建武功山旅游大道,综合开发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奇山怪石游览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华云界游憩娱乐区、九龙山文化景区、明月山文化景区。
●三百山景区。重点发展三百山名山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红色体验游,开展配套设施建设。
●大觉山景区。建设景区公路、游步道、生态高山湖泊休闲度假村等,发展大峡谷休闲漂流。
●瑶里景区。重点发展古镇旅游、古陶瓷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开发五华山新景区。
专栏18:农业优质工程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南昌、新建、鄱阳、余干、临川、丰城、高安、樟树、上高、吉水和新干11个县(市)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建设项目。
●农作物种子工程。建设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种子质检中心、农作物区试站及展示基地。重点建设赣南脐橙、南丰密桔、赣北早熟梨等繁育基地,中药材良种资源库,南昌、庐山、井冈山花卉良种繁育场,赣州甘蔗改良中心及良种基地,婺源、浮梁、修水、宁都茶树良种繁育场。
●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南昌、抚州、宜春、吉安、赣州共55个生猪原种场和扩繁场,赣中赣南赣北共200个肉牛改良站、40个家禽原种和扩繁场、40个肉羊原种和扩繁场,玉山、乐平、修水、南城、万安、上高种禽资源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
●水产良种工程。建设上饶、赣州、萍乡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宜春、吉安以及省水产引育中心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省级、11个市级水产种苗质量检测中心。
专栏19: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鄱阳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兴国、吉水、铜鼓、玉山、修水等94个县(市、区)人工造林817万亩,低效林改造615万亩,封山育林588万亩。
●鄱阳湖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在湖区周围11个县(区)实施鄱阳湖生态系统保护监管能力建设,鄱阳湖湿地国际交流基地建设,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污染综合防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旅游工程。
●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安远、寻乌、定南封山育林124万亩、治理小流域48个,矿山生态恢复、人工湿地综合治理5处,实施生态移民,进行生态环境预防监测能力建设。
●珠江流域江西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二期)。工程建设地点为安远、寻乌、龙南、全南、定南等五县,总规模4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低效林改造39万亩,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水源涵养功能。
●赣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在上犹、崇义、石城、会昌、宁都、瑞金等县市实施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生态旅游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在九江、井冈山、资溪等县(市)对23个国家、省重点物种实施就地保护或迁地繁育保护,进行监测科研体系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建设。
●山江湖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继续建设赣州章贡区、井冈山市两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选择婺源、靖安、贵溪、德安等县(市)建立10个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退耕还林工程。在宁都、永丰、高安等57个县(市、区)退耕地还林5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00万亩。
●水土保持崩岗重点防治工程。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77个县(市、区)治理崩岗45144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121公顷。
●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示范工程(江西片)。治理小流域100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
●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新造工业原料林673万亩、改造低效林527万亩。
专栏20: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江铜集团电炉废渣回收铜资源循环再利用项目。形成年回收铜金属6000吨能力。
●赣州虔东集团稀土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8000吨稀土永磁材料边角料和过磨料。
●全南晶环科技公司精密铸造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年处理5000吨铸造废渣。
●分宜电厂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项目。建设2台30万千瓦机组。
●南昌钢铁公司热电联产项目。建设1.2万千瓦余热发电机组。
●新钢公司干熄焦发电项目。建设1万千瓦发电机组。
●亚东水泥公司余热发电项目。建设1.85万千瓦余热发电机组。
●丰城矿务局煤层气发电项目。建设6千千瓦机组。
●乐平矿务局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2台5万千瓦机组。
●花鼓山煤矿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2台5万千瓦机组。
●江西恒泰塑业公司废塑料回收利用项目。回收废旧塑料,年产塑料制品20万吨。
●德兴新华公司旧轮胎回收利用项目。利用废旧轮胎年产40万吨改性沥青。
专栏21: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工程
●重点研发平台。新组建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若干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在全省范围内调查自然科技资源,建立自然科技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国家相一致的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系统。
●科技文献信息及科技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省科技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保障体系、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并完善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优化集成、配置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建设大型科学仪器使用信息网络,构建各种仪器、标准分析测试、数据图谱和标准物质等全省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生产力促进网络体系,重点建设面向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技术市场与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风险投资与担保机构的建设。
专栏22:社会事业重点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全省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配备卫星远程教育教学接收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使远程教育基本覆盖全省农村中小学。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42个县市新建、改扩建416所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使25万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进入安全、整洁、卫生的教室和宿舍。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以及重点村卫生所的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配置基本医疗设备。
●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网络工程。在全省乡镇、街办、部分农场配备和更新计算机,县市区配备服务器,实现计生系统四级联网,全面建成育龄妇女信息系统。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标准化敬老院1000所,建设省、市、县、乡镇(社区)社会救助信息化网络,在省、市和地处交通要道、铁路沿线的县(市)设立救助站,在省市两级建设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在赣北、吉泰盆地、赣南、赣抚平原建设空中云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省作业决策指挥中心、人工增雨作业基地、标准化移动火箭作业系统。
●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工程。完成全省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定位基准建设、省级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和建库,建成1个省级和11个设区市级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网络交换和信息数据发布中心,基本建成江西数字地理空间框架。
●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化工程。实现全省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17个高山骨干台调频发射机和配套系统改造,完成全省30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一场七馆及附属工程,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一期跳水馆、田径训练馆、室外田径练习场,二期体育馆、网球馆、球类训练馆,三期主体育场及附属和配套设施。
●江西艺术中心。建设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综合排练厅等,共4.87万平方米。
●江西省群艺馆。建设民俗展览、群众娱乐、艺术培训等设施,共1万平方米。
●江西省档案馆。建设档案存放库、检索和阅览厅、声像演播厅、档案珍品展示厅、档案在线接收系统以及业务技术辅助设施,共1.8万平方米。
●井冈山大学。改建及新建建筑面积51.2万平方米。
专栏23:公共安全重点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全省应急救援指挥系统,11个设区市、99个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9个省级专业应急救援体系,5个专业区域应急救援基地,30支救援骨干队伍。
●地震安全基础工程。建设省地震台网加密及台网中心、重点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程,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南昌防灾减灾志愿者救援科普基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实验室网络,发展医疗急救网络。
●省防灾减灾科技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业务系统建设,各类探测仪器场所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
●环境安全监控体系工程。建设全省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五大水系市界断面、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投诉接警系统以及配套设施。
●中尺度自动站网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响应工程。在全省建成中-β尺度地面监测网,在灾害性天气多发区、天气敏感区建成中-γ尺度地面监测网。建立省级预警信息加工处理和服务中心、设区市及县(市、区)分中心,建立灾情收集评估和指挥调度系统。
●人防指挥中心及信息化工程。新建地下指挥所25600平方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62700平方米。通过光缆等信道沟通省与各设区市人防指挥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的指挥通讯。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江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及11个设区市联络站,改造全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室,添置检验仪器设备,建设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电子政务系统。
●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制定400项急需技术标准,建立30万件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支撑系统,建立完善150项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设施,建立陶瓷、果蔬产品与加工食品、竹木产品三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