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上海市职业教育为“科教兴市”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1日   来源:文汇报

    近年来上海每年新增户籍劳动力50%由职业院校提供;目前具有技师等级的锅炉检修工、电机检修工、变电检修工的年薪高位数都超过了10万元,这两个数据表明上海高级技术人才正变得越来越“吃香”,上海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在上升,从而为“科教兴市”主战略提供技术人才的支撑。

    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任务,促使上海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高的方向转化,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从400余所调整为160余所,集聚效应得到放大,其中有50所是国家级重点学校。同时,上海职教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在中、高职学校设置的专业中,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分别为72.5%和68.5%;第二产业类分别为24.4%和28.3%,第一产业类分别为3.1%和3.2%,总体上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类专业比例关系,基本适应了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面向产业需求整合资源和调整专业,让高技能人才更具竞争力,上海市加大了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力度,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新思路。对沿袭中学学历教学的职业教学套路进行了创新改革,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编写相关示范性教材,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开发汽车运行与维修等50个专业教学标准;强调生产实践环节,注重技术技能的实训,建立了8个中职实训基地,有效缩短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为扭转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市教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提供100万元的资助,用于颁发奖学金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加工制造类专业学生首获特殊奖学金,去年共评选出500名优秀学生,各获得每人1000元的资助。

    如今的上海职教令人刮目相看,教育设施已不是原来的“小作坊”,培养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一大批具有技术含金量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专业适时产生,现代化、数字化的教学设备琳琅满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上海中职毕业生在四个方面获得好评:一是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二是专业技术比较稳固;三是上岗适应能力强;四是在一定程度上能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

    此外,职校生深造渠道也更为畅通,上海市进一步完善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政策,构建了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现在中职毕业生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可升入高职、高专或本科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去年有2.3万名“三校生”升入高校学习,占毕业生总数的42.18%。(记者 苏军)

 
 
 相关链接
· 上海建立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资助制度
·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将筹集50亿元资金发展职业教育
· 云南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培养新型农民
· 辽宁省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 今年安排资金1.3亿元
·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