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杨利伟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做报告并答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网

    [主持人]感谢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讲话,在和大家互动之前,我们先请“9.21”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前副总指挥、中科院的潘厚任教授,再把国内外关于太空人的生活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以图片为主,有请。

    [潘厚任]大家下午好!刚才航天英雄杨利伟讲的是亲身的体会,我在这儿只是给大家介绍一点儿我收集的材料。

    我收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材料,这是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我们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个科普演讲团,到全国各地专门宣传我们国家和国际上最新的航天成就。

    [潘厚任]大家早就知道,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第一次上太空时候拍的一段录像,中央电视台播放过。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在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人类的活动有两个很大的飞跃,一个是在上世纪1903年,莱特兄弟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控制的飞机,现在从地球的这边飞到那一端十几个小时就够了,这是因为人类开始是在陆地上活动,后来拓展到了海洋。上个世纪开始进入到大气层,也在上个世纪的中期,1957年11月14号,苏联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83千克重,从此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潘厚任]太空时代到现在算起来也就不到50年,可是它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我这里有几张图片和一些资料,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61年4月12号,苏联的加加林成了第一位航天员。当时加加林坐的飞船“东方一号”非常小,因为当时是冷战时期,美苏都在竞争,在火箭推力非常局限的情况下,谁如果先上天谁就占据了先机。这是第二个太空人,当时加加林不像杨利伟,本来三个人他排在第一位,加加林是第二辈,因为他有优势,体重轻了400克。这张照片是1990年在莫斯科,他当时已经是上将。

    [潘厚任]我这里有一张表,到去年11月16号,全世界已经把5782多种多样的卫星送上了太空,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已经把113个卫星送上了太空,中间107个是由长征火箭系列送上天的,包括了神六。台湾也发射了三颗卫星。

    [潘厚任]从太阳系来说,除了女王星,今年1月份美国人发射的飞行器去探测它,其他太阳系列的行星都已经探测过了,当然这个飞行器飞到女王星要8年,差不多要到2014年左右才可以飞到。特别是月球,已经有12个人上去了,把月球上382公斤的月球物质带回到地球。特别是已经有一个飞行器,在2002年春天,在飞行器到太阳转了半年以后,在小行星上着陆,中国叫“爱神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还有慧星,大家都知道,去年凯普尔一号的慧星,有一个飞行器打到它上面,因为时间关系,这些图我就不给大家展示了。打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人类太空事业中打法要非常精确,离开地球1.3亿千米,1.3米缩小同样多的倍数,就相当于130千米之外打一个苍蝇,就是一个苍蝇在天津,北京要发一个箭去打中它,这种描写用百步穿杨、百发百中都不行。当然,还有四个飞行器正在飞到月球层的边缘,所谓月球层就是太阳引力控制的范围,从这个边缘以外,其他恒星慢慢起主要作用。

    [潘厚任]最近,载人航天方面有三件大事,一个是和平号太空站的运作,国际太空站正在组建,第三个是我们国家神舟号的上天。这个是和平号太空站,上面已经有12个国家的134人次到过。第二个是国际太空站,当时有三个舱站,两个俄罗斯的,一个美国的。到去年为止,已经超过了和平号太空站,181吨,大概到2010年左右,就可以探明它的全貌,大概有450吨左右。它的大小长108米,长88米,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有同学经常问,在这么大的地方,在太空上能不能踢足球?第三件事情,杨利伟刚才已经说到了,他上太空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现在中国人到太空了”,现在全世界大概有30个国家的400多个人都上过太空,杨利伟航天员是第413位,当然有的人不只去了一次,人次的数目是970多人次。应该说970多人次里,三分之二是坐着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去的,三分之一是坐着俄罗斯的飞船上去的,30多个国家上了太空都是坐着别人的飞船多,只有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自己的能力可以把航天员送到太空又平安回来的国家。所以,杨利伟代表我们国家上了太空以后,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一位太空英雄。

    [潘厚任]去年,大家都知道,费俊龙和聂海胜作为我们国家第二名和第三名太空人上了太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人到了太空到底怎么生活?刚才杨利伟航天员说的都是他亲身的体会,我作一点补充,收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材料,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太空人在太空是怎么生活的。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坐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去的,这就是航天飞机的太空运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最大的,8.4米直径,48米高,相当于16层楼的小楼,里面装的是液氧燃料,烧了这么多的燃料,实际上还达不到每秒7.9千米的速度,还要靠边上两个细长的固体助推火箭。

    [潘厚任]我给小学生讲,小学生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中本事最大的是孙悟空,他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实际上真正的阻碍是地球引力,要跳出地球的引力,要靠火箭的齐心协力。这个镜头是两个固体助推火箭用完以后回收,降到大西洋,把它捞回来。现在的加速度是地球引力的三倍大四倍,比加加林那时候好多了,那时候要达到九倍。

    [潘厚任]航天飞机回来的时候是在跑道上着陆,它的跑道是特制的,3.52千米长,因为速度很快,有时候背后还要抛一个降落伞帮它减速。有时候到美国西海洋着陆,要到东海洋发射怎么办呢?要靠播音747把它背过去,这张照片是播音747飞机把航天飞机背到发射场去。航天飞机打开是货舱,里面装2.59吨货物,密封舱有三层,下面是储藏室,上面是驾驶舱,一般上去7个人,最多10个人。

    [潘厚任]它在太空一般呆两个星期,最长是一个月,太空7个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睡、做实验都在这个小天地里,相当于20平方米的小房间。这张照片是1986年我们到美国谈合作的时候,坐在它的顶上右边的驾驶位,当然这个航天飞机是去年航天员用的,不是真发射的,但其中的东西都是一样。我试了椅背,很结实,上下左右前后都是仪器仪表,我们的神舟飞船也是这样。航天飞机的货舱可以把卫星放到轨道上,也可以把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抓到地球上维修。

    [潘厚任]我经常问同学们,航天飞机为什么很漂亮?实际上它是由2万多片耐高温的陶瓷一片一片贴上去的。回来的时候,航天飞机跟大气层摩擦,从窗户上望上去烧着一团一团的火。它是肚子朝前,由于耐高温的陶瓷保护,才可以回来。大家也知道,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回来的时候爆炸烧掉,就是由于黑肚子有一部分损坏。实际上俄罗斯飞船温度要烧到1600度,是靠的烧蚀材料,燃烧的时候温度很高,里面还有保温层,外面烧的1600度,里面是30度左右。当然,我们的神舟飞船也有这样的问题,在六十年代,专家就把烧蚀材料研制出来了,在世界上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只有三个国家,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潘厚任]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跟德国合作的时候,人家问我们烧蚀材料的情况,我说这是国家机密,我没有权利说这个事儿,我也不知道。

    当然,我们现在神舟飞船用的烧蚀材料比六十年代已经有很大的改进。大家可以看这张动画,当我们的神舟飞船轨道舱留在轨道上,返回的时候,首先减速,把推进舱推掉,再慢慢进入大气层。我们的飞船回来的时候,在大气层上烧得通红,外面烧到1000度,里面航天员还可以跟大家招手。当返回舱离开地面17米左右高度的时候,就有一系列的降落伞打开,使得飞船的速度进一步不断减小,最后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这个地区降落。伞有附伞、主伞,最后底盖抛掉以后,底下还有发动机,进一步减速,使得飞船着陆的速度不超过每秒1.5米,所以我们的航天英雄回来的时候振动不太大,杨利伟有亲身体会,我只是讲一些资料。

    [潘厚任]到了轨道上,达到宇宙速度,由于引力和离心力,所有的东西都处在失重状态,这是美国航天飞机里的录像,所有的东西都浮在半空中。纸制的飞机,没有重力了,它也不往下掉。所有的东西,你碰它,它才旋转、才飘。在太空中缠电缆,由于没有重力的束缚,电缆也开始调皮了。这段就是杨利伟在太空失重的状态。后来也把束缚带解开,也试了试失重的状态。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了21个小时,所以没有安排到轨道舱里去。这段是去年费俊龙在太空实验室中的录像。

    [潘厚任]我还收集了一些俄罗斯和美国的宇航员失重状态的镜头,比如说在太空抛球、跑步、洗澡,这个洗澡很简单,用塑料布一围,沾点水往身上擦一擦。因为在太空没有重量,俯卧撑三个人也不累。

    [中国网]潘厚任教授风趣幽默的解说,引得大家不时发出笑声。

    [潘厚任]这段大家可以看见,从太空这个舱飞到那个舱去的情况。这段大家可以看看小动物青蛙在失重情况下怎么办,乱蹬乱踩。现在从小动物到猴子,包括微生物都在太空中做过实验。这段是去年费俊龙在太空觉得状态很好,也实验一下翻跟头。

    [潘厚任]欧洲十几个国家配合航天飞机,做了一个空间实验室,前面是密封舱,后面是敞开平台,使太空人在太空的空间增加了一倍。实际上我们的飞船开始设计是三个人上去,可以在太空呆7天,已经是一室一厅的条件了,比加加林那时候好多了。

    [潘厚任]人到了太空要设计太空服,要根据身高裁衣服。大家知道不知道,人到了太空身材有没有变化?很多小朋友有的说变高了,有的说变矮了,我给大家看一张图,是美国的麦道公司提供的,边上的人的自然姿势身高是这么高,到了太空去,人由于没有重力,肌肉、骨骼都放松,一般要增加3—5公分。可实际上人到了失重状态,自然姿势不一样,两只手老抬着、弯着,眼睛斜着,从这种状态看,人到了太空比在地面上还要矮。所以,到了太空,要根据这个姿势设计服装。这位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穿的衣服是在密封舱里穿的,1986年1月28号在“挑战者”飞行的时候,牺牲了,7秒钟7位飞行英雄,为人类的太空事业献出了生命,美国政府为他们树立了纪念碑。

    [潘厚任]这个人的爷爷原来移民到哥斯达黎加,他的中文名字叫张福林,他到太空去了7次,总共加起来的时间超过1200小时,他这套衣服是在航天飞机发射和返回的时候穿的,叫舱内太空服,20多斤重,头盔扣上去是可以密封的,万一掉到海里,海水很冷,衣服可以保温2小时左右。我们国家的航天员也经过训练,掉到海里可以发无线电信号,发出有颜色的烟雾,也可以把海水染色,人别人容易找到他。当然,这套衣服里还配备了手枪、小刀。这个是我们国家的舱内服装,虽然颜色不一样,但是功能是一样的,是一辆小汽车的价值。舱内太空服是1080万美元,是世界上最贵的衣服,在地面上的重量是124公斤,所以我们说一样东西很贵重,这套航天服是又贵又重,为什么那么贵那么重?

    [潘厚任]因为在那种环境里要满足很多工作要求,最主要是太空的真空程度非常高,一定要密封真空由氧气来维持生命。真空度到底有多高?可以做一个比较,在地面上,海平面零高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一立方米大概其中有2.1亿分子或者原子,地面上真空抽得非常高,可以抽到10个负14次方毫米汞柱,那个时候每立方米的分子数、原子数有几千、几万,实际上太阳系的空间,每立方米有几百,到了恒星空间,每立方米只有十个。

    [潘厚任]这个是地球磁场的花纹,花纹为什么不对称呢?这里有一段小动画,可以给大家看看。本来地球是个偶极磁场,磁力线应该是两边对称,可是由于太阳上来的太阳等离子相互作用,使得朝向太阳方向的磁力性给压扁,背向太阳的磁力性挡开。我们国家虽然东北、新疆的纬度不算低,可是因为磁度和自旋作用总要向欧洲这边倾斜,再过几千年又到中国这边来了,所以我们这里不太容易看到北极光。这是从地球外面看的,从下面看北极光也是非常漂亮的,我收集了一些照片,大家可以看看北极光非常漂亮。我曾经在1988年有机会到瑞典北部北极圈住了一晚上,看到北极光非常漂亮,一点声音都没有,五颜六色飘来飘去。有机会大家到高纬度的时候,不管南边还是北半球,不要错过看北极光。

    [潘厚任]整个太空服非常复杂,除了刚才说的防辐射、真空,另外温度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太空,太阳照到的时候温度要上升到150多度,开水才100度,太阳照不到的时候,温度要低到零下100度。这就要靠衣服保护人。衣服有一层,背包里主要装的是水,水通过衣服里的软管子,大概有80—100米那么长,内径是1毫米左右,水在管子里不断的循环,就像房间里的暖气一样调节温度,它的胸前有一个调节器,自己可以调节舱位太空服的温度。头盔是三层材料做的,可以耐住100度的温度,而且里面镀了金,把太阳的紫外线吸收进来,如果照多了紫外线会得皮肤癌。另外,还有流星离子,速度非常高。

    [潘厚任]相对数是每秒11千米到每秒72千米,这么高的速度,整个的动能,碰撞以后可以把被撞的部分细化掉,一个子弹打一个洞,它的直径比子弹稍微大一点,可是一个流星离子打的话,洞要大好几倍。所以,衣服里专门有防止流星离子和轨道里的碎片,它撞破了没关系,里面还是密封的。另外,最外面的一层也可以挡300多度的温度。穿这套太空服,在舱外可以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它要跟舱内、地面上联系,航天员身体怎么样,有很多传感器,他的心跳、血压、呼吸、体温都要进行测量,自动传回来,专门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所以这套衣服有非常多的设备,真是又贵又重,实际上一共有11层。

    [潘厚任]我们空间中心专门为神舟飞船上天做预报,在太空这段时间里有没有流星雨,在流星体密度最小的时候发射才安全。

    这是在月球上照的照片,124公斤的太空服在月球上还是偏重,六十年代太空服就已经减到100斤。火星的引力是地球的33%,100公斤月球的太空服在火星上只有33公斤,现在正在设计以后到火星上去的舱内的太空服,希望能够减到在地面上不超过50公斤。这是美国人的太空服在地面上试穿,接口都是金属。俄罗斯是从衣服的后面开口,框子也是金属的。里面的充气压都不充到一个大气压,一般充到三分之一左右,美国充的是纯氧,俄罗斯充的是大气。

    [潘厚任]说到吃,在六十年代,加加林吃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花样那么多,他当时吃的东西像牙膏一样,挤到嘴里,在太空一天要配三千大卡的营养。当然整天吃“牙膏”,胃口就不好,所以慢慢随着飞行器条件的改善,吃的东西也可以改善。到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就可以吃牛排,饼干、面包都做成一小块,一口一块,因为一块大的东西一咬之后渣子会乱飞,比较危险。航天飞机的菜谱大概有50多种,喝汤、喝果汁一定要有吸管,刀、叉不用的时候有专门的地方,不然的话飘来飘去不安全。

    [潘厚任]实际上我们国家不是用的有磁性的盘子,我们用尼龙搭扣。航天飞机上雇不起一个厨师给大家做饭,一个厨师上去就2000万美元,在上面吃一顿饭,一公斤的话4万多美元,用微波炉和红外加热,一度电,航天飞机上是6000美元。所以,航天员自己要在地面上学会做饭。这个人在准备加热以后给大家分配。在太空喝汤、喝果汁,如果不用刚才那个办法,吃起来就没有那么方便了,这个镜头大家可以看见,喝果汁,在失重状态下,果汁成了一个球,不按规矩吃,吃到嘴巴上、鼻子上都是。有的太空人表现很好,人在太空吃东西可以像鱼在水里吃东西一样,刚才杨利伟给大家讲过这个。这是我们的太空人在试吃太空餐,月饼也做成一小块一小块,一口一块。

    [潘厚任]咱们的航天餐现在有50多种了,特别是我们有中餐,俄罗斯、美国吃的都是西餐,咱们的航天员上去就有中餐可以吃。

    在太空怎么刮胡子?用一般的办法可以,就是剃须膏,把胡子刮下来不会乱飘。假如要用电动剃须刀,要用特制的,刮下来的胡子可以像吸尘器一样把它吸掉。所有的东西都要固定住,不然的话会飘掉,不小心的时候就跑掉了。

    这是费俊龙在太空刮胡子的照片,航天员回来的时候说在太空最舒服的就是睡觉。因为在太空没有引力,睡觉很舒服,不需要翻身,很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捆在床上。

    [潘厚任]在太空怎么洗手?打开水龙头,不行,用脸盆,也不行,两只手伸在套袖里,里面是密封的空间。洗澡也很简单,洗个澡十几分钟,但是打扫要很长时间。在太空打扫卫生比较重要,每天都要扫除,因为太空的细菌繁殖速度是地面上的几十倍、几百倍。

    大家最好奇的是太空人在太空上怎么上厕所,我就把八十年代航天飞机上比较老的厕所给大家看一下,马桶的圈比较小,坐在上面不漏缝隙,把腰带捆到马桶上,两只脚固定在马桶上,因为人在地球上过惯了,刚到太空上不习惯,一晚上睡得迷迷胡胡,半夜起来上厕所,大便拉到一半人飘起来了,屎、尿飘得到处都是,所以一定要注意。

    [潘厚任]在太空所有的排泄物都要回收,说穿了,你们现在喝的自来水、井水,都是经过大自然的循环。

    所谓太空行走就是脚不着地,这个人是不是坐在太师椅上挺舒服?这不是一把椅子,而是太空摩托车,根据人在太空的自然姿势设计的,里面有24个按钮可以调节,使人可以上下左右转动或者移动。

    在太空,调节心理非常重要,我这里有一段小录像,在太空可以做一点小杂技。

    [潘厚任]我就讲到这里,下面留更多的时间给大家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互动。

    1 2 3  
 
 
 相关链接
· 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在京举行
· 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开幕 曾培炎讲话
· 胡锦涛致第三十六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贺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