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刚才我们听了潘厚任教授精彩的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太空人的生活,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请航天英雄与大家互动,现在我们有请航天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互动,我回答不了的问题,还有很多专家在这里。
[提问]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您是中国第一个男性的航天员,中国有没有女航天飞行员的培养计划呢?具体的情况怎么样?
[杨利伟]确实,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我到了国外,很多国外的媒体也在问我,说你们的女航天员什么时候上天?我首先告诉他们,我们中国的妇女同志,飞行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整个的工程发展现在还没有需要女航天员去执行任务的需求,因此我们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的一些预研工作也在做,很多的女大学生志愿者都参与了这个工作。但是,因为现在没有任务需求,所以目前还没有进行女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
[提问]成为航天员是您从小的梦想,还是您在某一个阶段形成的?您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航天局的?这条路是怎么样走过来的?
[杨利伟]我想,对于天空、对于太空的向往,是每一个青少年朋友的梦想,特别是当代的许多青少年朋友。在我小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信息还是媒体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应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过多地想到航天。但是,在我小的时候非常向往飞行,因为在我家附近就是机场,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会到机场去看飞行,也经常去玩儿飞行训练的舷梯滚轮,应该说那时候对飞行的职业很向往。所以,当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报考了飞行学院,首先进入了飞行学院进行学习,然后成为了一个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我在空军飞行了15年的时间,飞行了1350多个小时,在1996年参加了航天员的选拔,历时两年的选拔时间,在1998年元月份加入了航天员的队伍,到现在也有8年的时间了。
[杨利伟]我真正对航天有了认识还是做了飞行员以后。航空是航天的基石,当你接触了航空的时候,随着你对外界的认识,随着你对天空、对宇宙的认识,逐渐的向往能够走得更高,就像我们现在的航天一样,我们现在都能够进入轨道飞行,我们还要进行火星探测,进行深空的探测,这是我们科技发展的过程。作为我也是一样,一步一步随着我们认识的提高,随着科技信息的提高,逐渐地对航天感兴趣。
[提问]今天中国网在这儿做了现场直播,有网友向您提问,第一个问题“我刚有了小宝宝,每天换三四次尿不湿,小屁屁还是腌了,皮破了,露出了红肉,看了非常心疼。请问您当时有没有这种情况?如果换的话,当时有摄像头看着,是不是非常尴尬呢”?第二个问题,“人在太空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吃的,或者吃了会有什么副作用吗”?
[杨利伟]首先非常感谢网友对航天的关心和关注,对航天事业的支持。确实是这样,我飞行的时候也穿了一个尿不湿上去,不单单是我,后来的航天员也是这样。为什么?因为刚才潘厚任教授在做介绍的时候说了,飞船上有个人卫生的装置,但是在最初阶段你是不能去的,也就是航天员要在飞船变轨之后,才能把轨道舱舱盖打开进入,才能进行个人的卫生处理。在这之前有很长时间,如果有需求,就可以在尿不湿上处理。当然,我们作为航天员,尽可能不去用,因为不单单是小宝贝会感到不舒服,我想谁都会感到不舒服。因此,我们基本上都没有使用,所以这种体验目前还没有。
[提问]杨先生您好,一看到您,我心里就感到非常踏实。我想问一个问题,当您上到太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您的前辈以前也上过太空,有没有想过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您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杨利伟]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当你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我首先的感觉当然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强盛感到骄傲,这是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为了人类的伟大感到骄傲。为什么?我当时坐到返回舱里,工作之余从舷窗往外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片漆黑的宇宙背景的时候,当你看到这么多的星星,非常透彻,这个时候我在想,有将近8吨重的东西在300多公里高的空间进行飞行,你这时候是什么感觉?感觉到人的伟大!同时,当你看到深邃的空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作为一个个体来讲,你真的是微不足道。我的感受真的是这样,经过这次飞行之后,会使人变得心胸更加宽广,而且会变得更加大度,确实有很多感受。
[提问]有一种说法,应该说是谣言,说咱们的神舟飞船只不过是前苏联飞船的翻版,您对此有何看法?
[杨利伟]首先,我们的火箭和我们的飞船是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是由我们自己研制的。无论是前苏联的、俄罗斯的还是美国的,飞船都是大同小异的。我想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对科学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的,可能有一些先进一点,有一些相对落后一点。但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处的工况是一样的,要求航天器要有这种形状、要有物理的现象所决定,就像大家看到路上跑的这么多车,有很多品牌,有国内生产的,有组装的,有国外进口的,现在我们没有看到哪个汽车只三个轮子在跑或者一个轮子在跑,可能形状不同,但是功能决定了就是这样。你可能会做得奇形怪状,但是不实用。
[杨利伟]因此,随着我们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科技水平发展的,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因为这种工况,因为这种环境要求你就是要有这个性状。我们飞船返回的时候,是升力式返回,不像加加林返回的时候是弹道返回。我们是利用空气动力减少下降的速度,这样对材料、对航天员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承受。加加林那时候有9个G,我们的航天飞机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大家经常讲“黑罩”,我们所承受的过载不超过4个G,很多正常人、健康人都可以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有钱人花2000万也可以上去转一圈的原因。真正的太空环境对人体的要求并不是太高,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这种水平,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完全没有哪个是翻版的问题。
当然了,因为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起步晚,也有有利的一面,我们会借鉴国外很多先进的技术,这是没有问题的,就像现在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不可能学习最初的东西,是建立在所有人经验的基础上,越来越科学地学习。谢谢。
[提问]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想问一下神舟七号有没有出舱行走的计划,目前为止有没有针对神舟七号的训练计划?它与以往的训练计划有何不同?
[杨利伟]神舟七号是第二步的计划,已经公开了,要进行太空行走。现在的航天员也针对神舟七号进行训练,但是这个训练肯定与神五、神六的训练不一样。我们的训练是针对每一次任务的不同,当然这里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基本操作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要出舱,你要面对出舱的特点,所以航天员也在进行针对出舱的训练。
[提问]现在国家航天局有没有专门针对登月宇航员的训练计划?
[杨利伟]目前我们只是在进行绕月的飞行,还没有提到载人绕月或者载人登月,目前还没有登月人员的培养。
[主持人]谢谢大家,报告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