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工作自2001年启动以来,在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资源整合,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校本教研制度的确立,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7月24日召开的有关会议上获悉的。
2001年,甘肃省首批确定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经过5年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甘肃省广大新课程参与者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喜人的变化: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探索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等。同时,省上及各地把加强教师培训和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研制度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各地注重加强对新课程的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省教育厅依托西北师大、省教材中心、省教科所等科研院校,市、县教育部门依托当地师范院校、教研室、师培中心等,成立了专门的专业支持队伍,专门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巡回报告、调研、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了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调整和完善规章制度,总体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甘肃省上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几年来,通过以城带乡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课改工作的支持,使薄弱学校得到了发展,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为推进甘肃省高中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记者 马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