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由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主办的“人与自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展在京开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此展览突出展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以及传统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生物多样性领域一些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粮食、农业和传统知识体系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农业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材和工业原料,而且在调节气候、保持土壤、涵养水分、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段武德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各级政府及农业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利用,并起草颁布了多部有关农业野生植物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在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合作发展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会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围绕项目内容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开展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资源普查、收集和保存以及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段武德告诉记者,这次在中国首次举办此类主题的展览,为广大公众了解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提高全社会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扩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悉,“人与自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展于9月1日结束后,还将在中国南部和西南地区巡回展出,向当地农民和广大群众传播相关的重要理念。(作者:梁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