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农业部连续5年广泛开展"民心工程" 为农民办实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04日   来源:农业部网站

    阿多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甲洼乡卡娘村的藏民,自从家里免费装了太阳能灶后,跑15公里远的路去砍柴的次数少了。他高兴地说:“烧开水泡青茶,煮洋芋热饭菜,还可以萝卜炖肉,热水洗澡……用这个灶能节省三分之一的柴火,真方便!”

    像阿多一样,理塘县105个村的2800户藏民如今都免费用上了太阳能灶。这是农业部2005年为解决藏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能困难办的实事。农业部将推广太阳能灶列为今年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甘孜州的9个县又将有1万户农牧民用上太阳能灶。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这几句话分量很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建设新农村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但大事都得从小处着手。农业部5年来为农民办实事找准了“从小处着手”的切入点,每件实事都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年初承诺,年中督查,年底兑现,被农民誉为民之所求、民之所需、民之所望的“民心工程”。

    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岁末,农业部党组的重点工作部署增添了一项新内容——盘点当年为农民办实事的落实情况,同时确定下一年为农民办哪些新实事。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提出,工作精力和投资项目都要进一步向重点工作和办实事倾斜。要树立“争取资金多办事,用较少的资金办较多的事;集中有限的资金保证重点工作的完成,集中精力办好应该办的大事实事”的意识。

    正是沿着这一思路,从2002年的13件实事,到2003年11件,2004年13件,2005年15件,2006年的15件,共计有67件实事先后列入农业部重要工作日程。这些实事涉及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科技入户,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改善藏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到为渔民提供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服务等等,都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

    办最能让农民直接受益的实事 编织服务“三农”的大网络

    本着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农业部每年为农民办实事的实施方案中,每一件事都附有三项内容:实施方式、工作进度和工作分工,每一件实事都责任到人,把服务“三农”的每一件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5年来,在农业部确定的67件实事中,开展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培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禽流感新型疫苗及兽药知识普及活动等一件件实事,从农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到生产条件的改善,件件都办在农民的心坎上,深受农民欢迎和社会赞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2004年,农业部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资金,扶持100个农民专业组织,从资金到技术,从生产到销售,对农户进行全方位扶持和培训。当年,合作销售农产品150多万吨,成员户均纯收入达到2.56万元。

    2004年、2005年,农业部与其他五部委联合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3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460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5%以上。受训农民月收入人均951元,比在家务农高出400多元,比未受训农民工高出200元。2006年,农业部将继续培训30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农业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以办最能让农民受益的实事为切入口,为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破了一个题。

    沿着编织服务“三农”大网络这样一个出发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加农民自身本领,到扶持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丰富农业的组织资源;从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和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强农业机械化装备,到建设县乡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开放型农业的信息服务环境,特别是在近几年禽流感疫情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及时把开展禽流感新型疫苗及兽药知识普及活动列入2006年办实事日程,都充分体现了农业部门富裕农民、加强农业、建设农村的思路突破和手段创新。

    培养农民科技新观念 在新农村建设中产生实效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点和立足点。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正是这一战略思维的贯穿,教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成为农业部67件实事的主体脉络。

    2003年,建设农民科技书屋列入农业部实事日程。到今年7月底共在全国建设了2527个农民科技书屋。农业部有关人士称,建农民科技书屋,就是要把它建设成科技覆盖农村的战略根据地,建设成农村集政策学习、技术培训和信息聚合的科技文化中心。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科技书屋正在逐渐显示它的作用。重庆江津市农民陈昌其种的葡萄曾经得了“病”,他通过借阅科技书屋的相关书籍和观看种植业科技光盘,很快找到了病根。他感慨地说:“以前种庄稼都靠经验,现在好了,有了科技书屋,一有空就到这儿翻翻看看,没准能碰上什么宝贝!”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观念更新,农民科技书屋必将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上发挥作用。

    在2005年农业部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中,有6件与科技直接相关,2006年确定的15件实事中,有5件与科技直接相关。山西省五台县是农业部确定的科技入户试点县,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该县财政为科技入户工作预付20万元,其中,新品种购买补贴5万元,测土配方肥补贴10万元,5万元用于技术指导员入户工作经费,对农民补贴全部落实到户。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科技示范户和技术指导人员的热情,为全县科技入户工作铺平了道路。

    给农民讲解农业科学技术,如果只是发资料,不做示范项目,很难收到实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效,就在于农业部开展了项目示范,开展了全国性的行动,让农民在示范中学技术,改变观念。据去年农业部对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辽宁等5省区10县(市)40个村139个农户的调查,经过春季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的宣传培训,在示范区有77%的农户不同程度地了解测土配方施肥知识,有40.3%的农民了解了自己种植作物最缺乏的营养元素,有25.2%的农民掌握了如何正确使用肥料,有61%的农民懂得了如果不科学施肥就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观念的转变是新型农民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长期的、最基础的任务。

    这一件件实事,特别是一项项具体实用的技术,像新鲜的血液,输入有几千年传统的古老农业体内,输入淳朴勤劳的农民的脑子里,它们正在逐渐转化成新的生产力,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部长模式”深得人心 营造“三农”持续和谐发展的大环境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环境。农业部采取整治和建设双管齐下的策略,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畜禽养殖小区无害化处理等列入办实事日程,以实现生产和生活同步发展,农业与生态、农民与农村和谐共存。

    四川省仪陇县是以种养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生活贫困,房屋简陋,人猪混居。2005年9月,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亲赴仪陇调研,当他看到农民厨房与猪圈连通、人猪混居的状况时,深为农民卫生防疫状况担忧。他亲自与技术人员、农民研究改建措施,提出“封门开圈”的模式,即封了厨房与猪圈相通的门,在猪圈一侧开门开窗,并推广生猪生喂技术。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养殖效益、节约煮猪食的能源,又使人畜分离,改善了人居环境,防止人畜共患疾病,一举多得。老区农民亲切地称之为“部长模式”。

    为改善老区人民生活,农业部2005年9月中旬在仪陇县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援建1万口沼气池,为每个建池农户补贴1000元资金。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秀美生态家园的热情,短短四个月时间,全县25个乡镇94个村建成10117口沼气池,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县域内建设速度和质量的新记录,使3.5万农民结束了千百年来“一把汗,一把泪,烟熏火燎多少辈”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农业部连续多年开展以户用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使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沼气开发利用与种养业结合。2005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已达到1700万户,比2000年的848万户翻了一番。以建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可解决一个4口之家80%的炊事用能计算,1700万户每年即可节约1048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既减少了支出,又清洁了环境,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针对草原日益退化,鼠害日益猖獗的状况,草原无鼠害示范区项目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先后被列入农业部实事日程。从2002年至2004年,在农业部组织下,共完成草原鼠害防治面积14799.65万亩,仅减少牧草损失一项,就挽回经济损失8.9亿元,使近400万农牧民受益,人均年增收120元以上。退牧还草工程完成草原围栏任务1.9亿亩,项目区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宁夏全区实行禁牧后,约100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被固定,植被得到了休养生息,草原退化沙化势头出现逆转,呈现绿草茵茵的喜人景观。这两个工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也使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实施畜禽养殖小区无害化处理又列入农业部2006年为农民办实事日程。这是帮助畜禽养殖小区完善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解决农户自身无力解决而又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件实事的办理,将从提高畜产品质量、保障农民收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出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千头万绪的日常工作中理出重点和关键点,理出要办的实事,集中各方面力量重点突破,办好实事,以此带动各项工作的展开和深入”。这既是农业部党组为办实事作出的注解,也是从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新农村建设谱写的乐章。这些列进日程的实事之间有的互相支撑,有的前后承接,服务、科技、环境是三个关键词,以服务的新理念建设政府职能,以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培养新农民和打造新农业,以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居家环境的改善来建设新农村,必将成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支点。(作者 宁启文)

 
 
 相关链接
· 农业部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农业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 农业部发通知要求加强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综合治理
· 农业部紧急部署秋季粮食生产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 农业部发通知要求全国做好当前猪病疫情防控工作
· 农业部将确定50个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龙头企业
· 农业部公布上半年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查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