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接待费:0元。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现在却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一喜人变化,源于今年8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规范乡镇公务接待严格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的暂行规定》。
审视现实:绕不开的一道难关干部入村的公务接待,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大问题。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部分,它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形象与威信。近年来,甘肃省在规范公务接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实现村级公务零接待。
一方面,甘肃省大部分乡镇财力严重不足,经费十分紧张。调查显示,全省年财政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乡镇占到80%,乡镇财政平均自给率只有33.3%;在全省村级组织中,集体积累在1万元以下的村和“空壳村”占到56.6%,有10万元以上积累的仅有3%。大部分村子的财政经费,除了发放村干部报酬、征订党报党刊外,所剩无几,难以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
另一方面,一些驻村干部长期在农村蹲点,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上级部门出于工作需要,到乡村检查考核、参观调研、指导工作。这些干部的吃饭问题,成了现实生活中一道绕不开的难关。一些地方尝试着让干部交伙食费等办法加以约束,但由于极少数干部借此大吃大喝,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为此,甘肃省多年来一直把健全和完善村级公务接待制度,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从源头上加以治理。2002年10月8日,甘肃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村级财务管理办法(试行)》,有效地遏制了某些乡村干部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明显改善了干群关系。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乡镇公用经费捉襟见肘,一些地方将公务接待转嫁到村上,使以前的财务管理办法成了“一纸空文”,公款吃喝“涛声依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向农民摊派公务接待费用的苗头,直接导致加重农民负担。
严峻的现实表明,解决乡镇公用经费,并规范乡村公务接待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凝聚民意:迎难而上的科学决策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解决乡镇公用经费、规范乡村公务接待这一问题,难度很大。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化解矛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想办法破解这一难题。
去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果断决策,历史性地给每个乡镇每年补助10万元。这虽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乡镇公用经费水平,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乡镇公用经费困难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为了解乡镇经费运转情况,全面摸清乡镇公务接待以及村级实行零接待制度情况,今年4月下旬及5月中下旬,由甘肃省纪委牵头,省上有关部门参与,对全省乡村两级公务接待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几乎所有乡村都存在公务接待费用紧张的问题,有些乡村常年拖欠公用接待费用,“寅吃卯粮”现象极为普遍,不但给乡镇政权正常运转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在人民群众中间造成了不良影响。
6月,甘肃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情况汇报,下定决心解决这一难题,真正实现村级零接待。省委果断决策:实行“村级零接待,乡镇进食堂”的制度。为慎重起见,省上又紧接着在兰州召开了规范乡村接待工作座谈会,征求各市州不同层次干部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经过缜密思考与反复讨论,8月4日,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乡镇公务接待严格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的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在全省全面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行政村一律不得开支公务接待费,不得以任何名义用公款宴请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赠送礼品和安排其他消费活动。对确需在村里进行的公务接待,由乡镇统一安排,费用由乡镇承担。
确保落实:制度监督并驾齐驱再好的政策,没有相应的措施保证,也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来说,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为了将这一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省上在规定中提出了具体措施,并加大了对乡镇财政的支持力度。省财政从今年开始,每年又给每个乡镇补贴经费3万元,以缓解乡镇经费紧缺的困难。
同时,省上还要求干部在下乡时要主动管好自己的“嘴”和“手”。凡是到村一级检查指导工作,不得接受公款宴请、礼品馈赠及其他消费活动;不得由村级承担任何会议或公务活动的相关费用;不得到村级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任何费用。驻村或包村干部需在当地用餐的,一律按实际用餐费用交纳伙食费。
另外,乡镇要办好机关食堂,乡镇公务接待一律安排在机关食堂就餐,本着从简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接待标准和陪餐人数,杜绝铺张浪费。
为了保证“零接待”制度的落实,省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行乡镇公务接待和村级零接待情况逐级报告制度。市州、县(市、区)、乡镇每半年向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报告一次执行情况,以便监督和检查。
村级“零接待”,干群“零距离”,这项规定一经出台,便赢得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皋兰县什川镇党委副书记杨清河说,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后,现在镇上要求干部到村上后及时回食堂吃饭,机关食堂越办越好了。而且,镇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
“锅子不响了,负担减轻了,老百姓心里气通了。”提起村务“零接待”,秦安县兴国镇邢泉村村支书张万子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村级“零接待”制度堵上了招待的“黑洞”,深得民心。现在,村里能省下钱来,集中财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大事,村民们都拍手叫好。村上的干部也反映:现在村里做点事情,老百姓配合多了,干部脊梁骨硬了,做起事来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