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十一五”规划》是国家专项规划中重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规划,是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科技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的相关部署,全面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确定今后5年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未来五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积极落实《纲要》、国务院3号文件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以及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改革和创新。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气象服务。
“十一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
《“十一五”规划》认为,目前是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五”期间,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气象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气象事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我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这些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要健全综合观测体系;完善预报预测体系;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要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发挥综合保障作用。要显著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气候业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为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发展大气成分业务;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和效益;增强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雷电灾害防御。要深入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跨越;加强科研能力建设。要着力推进人才强业战略,全面提高队伍素质。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教育培训体系;改善人才成长机制和政策环境。
《“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推进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增强事业发展活力。要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化体系;要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要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合作与开放。
《“十一五”规划》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增强投资保障能力;强化综合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气象报记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