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水利部:156米蓄水结束 三峡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28日   来源:水利部网站

    三峡水库水位10月27日达到156米,蓄水过程宣告结束,在37天的蓄水期间,三峡库区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据长江委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臧小平介绍,蓄水期间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三峡水库坝前水质良好,基本保持在Ⅱ~Ⅲ类,入库断面水质较差,多为Ⅳ类~劣Ⅴ类,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石油类、铅等物质曾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但水质总体上与蓄水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从在库区布置的4处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显示的情况看,各项观测指标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针对水华现象,臧小平表示,在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等地,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较为丰富,在水流、气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能诱发水华。然而此次156米蓄水期间发生水华的可能性不大,根据2003年到目前的监测资料和经验,水华的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月—7月,10月份还没有发生过。尽管如此,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站还是在水华经常发生的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支流布置了在线水质监测设备,并派专人看管。整个蓄水期间的监测结果显示,未发生水华。

    据介绍,三峡水库蓄水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随着水位的上升,库区一些土地和草地逐渐被淹没,覆含在土壤中的盐类和有机质经过浸泡会溶入水中,可能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水流流速变缓,水库的扩散和稀释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库区水质。

    为了严密监测蓄水期水质变化,保证三峡水库水质,长江委水保局周密部署,全力进行蓄水期间的水质监测工作。蓄水开始前,水保局总结了三峡水库135米蓄水监测的经验,结合156米蓄水监测的特点,制定了“三峡水库156米蓄水期水质状况的监测实施方案”,对此次蓄水采取的监测技术、调查方案、成果报告及监测期间可能出现的应急预案都作了详细的部署,以充分满足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需要。

    在监测过程中,水保局依据三峡水库纳污能力核定提出的限排意见,加强了对水库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同时,采取了以巡回监测为主,辅以固定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密切关注蓄水期水质变化,并制定了三峡水库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建设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兰陵溪三峡水库水质自动监测实验也于今年8月投入试运行,可在线观测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及叶绿素等11项参数,为水库蓄水提供全程水质监测信息。同时,该中心还制定了遥感监测预案,配合地面进行立体式监测,蓄水期间一旦发现异常将立即启动,以掌握异常水域的范围。

    负责巡回监测任务的“长江水环监2000”监测船,在蓄水开始前就进驻库区,到目前已持续监测40多天。待蓄水结束、库区水情稳定一段时间后,该监测船还将开赴库区,进行一次全面的水质监测,以对比蓄水前后水质变化整体情况。(来源:长江水利网 记者 杨林)

 
 
 相关链接
· 三峡水库水位突破155米高程 逼近156米蓄水目标
· 三峡水库水位再次大幅抬升考验泥沙淤积处理能力
· 三峡水库水位达148米高程 大坝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 三峡水库水位累计上涨超7米 拦蓄水量35亿立方米
· 三峡水库水位稳步上升 26日14时已涨至139.8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