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林业局局长:发挥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1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大力推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发挥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贾治邦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之际,中央做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既要承担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也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森林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做好林业资源节约工作,是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森林资源、增加林产品供给和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依靠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出的明确要求。物质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产品,林业是承担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发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这一特性决定了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林业是利用自然力的巨大产业。“万物生长靠太阳”。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生长和形成过程就是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质的过程,也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的过程。虽然森林仅占陆地面积的1/3左右,但森林的年生长量却占全部陆地植物年生长量的65%以上,地球上的生物质总量有2/3以上贮存于森林之中;森林每生产10吨干物质,可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在能量转换与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森林又是树种多样、结构复杂的多年生植物群落,适生性强,分布广阔,在利用土壤、水分、气候等自然力方面具有其它植物难以比拟的优势。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科学经营等人为和自然恢复措施,将荒芜的或难以利用的土地培育为优质高效的森林植被,既是对自然力的充分利用,也是有效改善生态的重要途径。森林的独特属性决定了林业是利用自然力的巨大产业,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具有独特优势。

    (二)林业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高强度地汲取和利用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又将污染和废物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利用方式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追求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内部物质循环和外部物质能量交换系统,其循环过程为“森林—利用—培育—森林”。在森林资源的利用上,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对其林木的全树利用和对其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因此,以森林资源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是典型的循环经济体。通过对森林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可以把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和各种资源,转换成可循环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提供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

    (三)林业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节约土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内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国土面积5%为建设用地,25%为难利用地,70%为农林牧业用地,其中耕地约为18亿亩,林地达43亿亩。由此可见,要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必须实现对林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林业发展,建设节约、高效型林业,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在现有林地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地尽其力、物尽其效。

    (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增加能源供给的重要途径。千百年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直是人类能源的主体,然而地球上现有的矿物质能源乐观估计可再用100年。到本世纪下半叶,人类不仅将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同时还将面临过渡使用矿物质能源造成的生态危机。与矿物质能源相比,生物质能源是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提供生态安全、环境友好型能源,还可以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那样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成为整个能源系统中的新亮点。开发生物质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能源自给能力,缓解矿物质能源危机,已成为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并以其森林植物种类丰富、生物量大和生产力高等特点成为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来源,在可再生能源的大家庭里独树一帜,潜力巨大,作用巨大。大力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节约森林资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节约森林资源既是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始终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森林资源长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开源”就是大力加强后备森林资源培育,不断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节流”就是严格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控森林资源不合理消耗,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节约使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必须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做好“开源节流”这篇大文章,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林业在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和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林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国年均营造林面积超过1亿亩,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4.8亿亩,其中完成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1.3亿亩,封山育林2亿亩;全国义务植树达27.5亿人次,植树120多亿株;每年有675万亩低质低效林得到改造,7200多万亩中幼林得到抚育。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比上次清查增加2.4亿亩,森林蓄积比上次清查增加8.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上次清查的16.55%提高18.21%,郁闭度0.6以上林分比例提高2.67个百分点,针阔混交林比例增加3个百分点。森林面积、蓄积的快速增长和森林质量、结构的逐步改善,充分表明我国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明显提高。

    (二)林业已成为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总产值已达8458.7亿元。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已形成一个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复合产业群体。突出表现在:一是以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快速发展,为林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国速生丰产林面积达7500多万亩,经济林面积4.5亿亩,种苗基地面积825万亩,竹林面积7263.9万亩,野生动物驯养单位4万多个。二是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得到巩固提高,有力地拉动了以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全国人造板业年产量达6392.9万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木质家具产量上亿件,造纸木浆产量达200多万吨,松香、活性炭、栲胶、樟脑等林化产品达120多种。三是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了新的增长点,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建有森林公园1928处,森林旅游路线60383公里,年直接经济收入84亿元,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以及林业绿色化学品正在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三)森林资源节约成效十分显著。随着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的加大,过量采伐消耗森林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林木净生长量大于采伐消耗量1.31亿立方米,年均超限额采伐量下降1125万立方米。特别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全面停止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逐步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3亿立方米,工程区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区划界定了15.6亿亩国家重点公益林,其中4.05亿亩已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十五”时期新建自然保护区790处,使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99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49%;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由60%提高到75%,成灾率下降到0.5%以下;商品材的出材率由59.9%提高到63.3%;林政案件由过去的年均45万件下降为43万件。

    (四)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围绕能源林资源现状、能源树种选育、能源林培育、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技术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我国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树种及其资源分布和转化利用技术现状。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林业自身特点,生物质能源发展已列入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了能源林发展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完成了《中国林业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培育专项规划》,编制了《中国林业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开展了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发展工作,筛选培育了麻疯树、黄连木等20多个具有开发价值的优良能源树种,已成规模化种植,其中麻疯树、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4个树种的种植面积已达37.5万亩;研究开发了一批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在利用天然油脂制备生物柴油、利用林业废弃物制备乙醇和生物质气化、液化等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目前,我国通过发展薪炭能源林等,每年为农村居民提供的烧材达1.26亿立方米;通过利用木本油脂生产生物质柴油,已建成年产500吨规模的中试生产线。

    三、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潜力巨大

    根据林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仍有巨大的潜力。

    一是林地的潜力。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亩,另外,还有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但我国林地利用率仅有59.77%,林地产出率较低,森林生长量不高,每亩森林的蓄积量只有5.6立方米,而人工林仅为3.1立方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差很大。如果使所有的林地资源都能得到科学规划和充分利用,必将创造出更大的物质财富。

    二是物种的潜力。我国是一个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在物种总数和多样性程度上均位居世界前列,就林业方面而言,全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还有难以计数的微生物,许多物种都有可能开发出一个大的产业,但目前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很少。

    三是市场的潜力。我国是林产品生产大国,但林产品人均消费远未达到世界人均水平,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我国年木材供给缺口达1—1.5亿立方米,每年要花207亿美元进口木制品、林产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林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领域将越来越大。这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四是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仅为6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木材防腐化比例仅为商品木材产量的1%,远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将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木材防腐化比例提高到5%以上,每年可节省木材4000—5000万立方米。全国每年因土地征占用等原因使林地变为非林地的面积达3030万亩,按照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少占林地的法律规定,林地被征占用的数量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此外,在木材经营加工、木材回收利用、木材代用品开发等方面节约资源的空间仍十分巨大。

    五是生物质能源的潜力。据估计,我国生物质能源至少有相当于7个大庆的能源产出量。全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量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达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目前,我国尚有不适宜农耕的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8.2亿亩,如果利用其中的20%来种植麻疯树、黄连木等高产木本能源植物,每年可生产的生物质原料2亿吨,相当于1亿吨标准煤。

    六是发展木本粮油的潜力。我国有木本粮食树种100多种,木本油料树种200多种。目前,我国木本粮油林种植面积约1.4亿亩,木本粮食产量50多亿公斤,木本油料产量1.6亿公斤。根据专家测算,我国适宜栽植木本粮油树种的土地还有近2亿亩,如果全部开发出来,每年可增加木本粮油产量250亿公斤,木本饲料500亿公斤,大约相当于2亿亩左右耕地的产量,将会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一条潜力巨大的战略途径。

    四、林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9.60%的61.5%;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2.0%和14.6%。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差异极大,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4.27%,中部地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仅为5.86%。目前,世界人均木材消耗量为0.58立方米/年,我国只有0.23立方米/年。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世界22%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保障生态安全,压力显而易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森林多效益需求的张力不断增加,森林资源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在森林经营利用过程中,粗放经营和不合理利用现象较为普遍,森林质量不高,林地产出率低。林业增长方式依然粗放,林业发展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依法行政和政策执行能力还不够强。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处于低度化状态,科技支撑力度亟待加强,科技贡献率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林业的活力没有充分显现,自身发展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重点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投入不足,后续产业发展跟不上,森林经营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长期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缺乏后续政策保证,林业职工和林农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生产、生活仍然较为困难。林业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责权不清和效率不高等问题显得愈益突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很不适应。

    四是破坏森林资源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为了换取暂时的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森林资源、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局部地方甚至相当严重。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清查期的五年间,全国年均超限额采伐仍达7500万立方米。

    五、林业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大力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努力把我国林业推向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力争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1亿亩,50%的自然湿地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8.8亿亩,森林公园达到2800处,人工林供材率达到70%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70%,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6.2立方米/亩,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规模可观、品种丰富、布局优化、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增强林业整体活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抓好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型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抓好黑龙江省伊春市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调动亿万群众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适应林业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发挥林业在国家建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措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今后我国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林业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加强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效。通过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创新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贡献力度。

    三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促进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在生态建设中不忘发挥产业功能,在产业发展中不忘兼顾生态要求,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实现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协同推进。要切实转变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林业产业由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向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约型经营、由低科技含量的原料加工型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型的转变。同时,要大力推动节约型林业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木材资源节约规划,完善木材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着手建立节约木材资源的运行管理机制;要通过实施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完善质量产品标准等措施,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阻止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企业的进入市场。

    四是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提高并重,努力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要认真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质量、效益上,追求既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又有较高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强化科学管理,巩固已有成果;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建设质量;实行集约经营,保证建设效益。高度重视良种壮苗这项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使林木种苗建设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切实加强营造林工作的全过程管理,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实行造林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管理,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将其规划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加以实施;全面贯彻森林健康理念,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抓紧制定和实施《全国森林经营工程规划》、《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和《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等,为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规范和保障。

    五是坚持把重点工程作为带动整个林业发展的火车头,努力保持林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着力抓好原有的六大工程,完善配套措施,争取优惠政策,推进工程深入实施。抓住时机,适时启动新的工程,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争取纳入国家重点工程计划,做到有位置、有投入,其中:重点做好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实施;抓紧建立一批以生产柴油、酒精和发电为目标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珍贵优质森林,培育大径材,增加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积极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和沿线绿化带建设项目,加强界河防护林建设和矿山复垦林建设等。统筹研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合理期限,加快制定后续政策,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六是坚持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和木本粮油,为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发挥林业的资源潜力和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和木本粮油。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土地利用状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认真抓好生物质能源和木本粮油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积极推进其向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突出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树种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粮油林经营培育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后续产业发展,把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粮油林的培育与后续产业的发展统筹协调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形成“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强化林业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粮油林培育、木质颗粒燃料生产、木材液化气化、生物燃料开发、木基复合材料应用等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并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切实担负起林业在国家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七是坚持在积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建立健全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长效机制。把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好天然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沙生植物、红树林、原生植被等宝贵资源,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公益林要坚决杜绝商品性采伐,确保其生态效益稳定高效发挥;尽快启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和年度征占用林地总量控制制度,确保林地占补平衡,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同时,正确处理培育和采伐利用的关系,对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要依法放活,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积极保护,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用越好,使林业走上又快又好的良性发展道路。

 
 
 相关链接
·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走访慰问老红军
· 林业局长贾治邦提出要全面推进林业电子政务建设
· 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将加大力度支持毕节生态建设
· 贾治邦:将加大对贵州毕节地区生态建设支持力度
· 贾治邦强调切实提高对退耕还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贾治邦撰文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