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1日   来源:科技部网站

专栏3:资源领域的重大项目

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掌握三江地区等十大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开发并集成适合中西部不同地形条件的地、物、化、遥综合勘查技术系列,提交大型矿床远景靶区2530处,可供商业勘查的铜、铁、铅、锌等大型找矿基地1015处,探明一批铜、铁、铅、锌和金等资源的储量。

复杂金属矿采选冶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克20项复杂难处理矿采选冶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大型采选冶成套设备,使我国复杂矿采矿损失率和开采成本降低20%30%和15%20%,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8%10%,生产能耗降低10%15%,扩大可利用金属资源量1520亿吨。

大型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5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单套1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和日产淡水10万吨级核能淡化技术与装备,建立示范工程;发展10万吨/时级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与装备和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以及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引导与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加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研发,建立10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模式;开展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及环境管理支撑技术研究;开发退化生态区生态系统以及重大工程沿线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建立15个不同类型示范工程;研究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研究制定适应和减缓全球环境变化的技术对策。组织实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及示范等重大项目。

专栏4:环境领域的重大项目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点突破1520项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和工艺以及绿色产业链构建技术,突破30项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开发50个大宗工业废弃物利用的高附加值产品,选择57个典型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示范。

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及示范。针对典型脆弱生态区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开发1520项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进行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强技术和模式推广;建立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装备制造为突破口,提升制造业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开发若干新型制造工艺和重大材料与产品,带动传统材料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以交通运输的节能、环保、快速、安全和高效为重点,掌握现代运输装备的核心技术,形成重大交通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以及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切实提高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发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以及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现代奶业;开发新型肥料研制与高效施用技术,加强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研究;发展能源作物生产与绿色燃料制备技术;研究农林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以及高效发展技术,开发农业灾害预防与调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农药创制工程、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项目。

专栏5:农业领域的重大项目

农林生物质工程。开发生物塑料、生物可降解地膜等生物质材料,以及突破农林能源植物培育技术,发展和建立1020个适合我国农村条件的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

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培育650700个优质多抗高产农林动植物新品种(系),获得品种保护权200300个,新品种平均增产10%15%。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80200个。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六大作物为主攻目标,重点研究农作物不同熟制周年单产超1500公斤技术模式以及配套管理技术;研究粮食重大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粮食产后储运减损增效等关键技术。累计示范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点围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量大面广的农产品,开发建立50条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线,开发5060项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农产品加工大型单体装备,获得100120项国内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

农药创制工程突破新化合物优化设计、高效合成、高通量筛选等农药创制环节关键技术,完善农药安全性评价与质量评价GLP体系,推动我国首批5个以上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品种的产业化,形成每年创制2个新农药的能力。

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加强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逐步健全我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50%;研制20项奶业生产、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和新产品,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奶牛生态养殖模式。

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加强口蹄疫、禽流感、疯牛病等重大外来疫病的快速诊断、检测,新发人畜共患病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与开发出5种疫病预防疫苗制品,810种疫病诊断试剂盒,以及56种动物专用新兽药和兽药新剂型。

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突破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瓶颈,建立实用技术及模式 2030个、示范样板810个,提出适合我国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林业生态工程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

    以高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重点突破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加工生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精密测量技术与装置、大型关键能源装备、重大成套高技术设备、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及航空、汽车、纺织、轻工、工程机械、农机、医疗医药等行业急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加强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大型铸锻件加工技术、微纳加工及产品技术研究,突破流程工业绿色化技术,开展制造业信息集成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其在主要行业的技术集成和应用。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

专栏6:制造业领域的重大项目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展以创新设计、敏捷制造和协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应用与示范;开展面向制造业产业链协作和区域制造资源共享的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应用,支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客户化与集成应用开发和推广,建成20个信息化软件产品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商和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

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绿色制造模式库和实施方法库,研究绿色基础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清洁生产与绿色制造技术、材料的高性能化技术、再资源化技术和再制造技术,制定若干项规范和标准,形成若干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并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工程。

   

    加强材料领域技术攻关,推动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研究开发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效低耗制备技术、材料与生态环境协调技术,加强在材料设计、制备与加工、应用及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开发轻质高强金属和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复合结构部件制备技术,稀土材料,石油化工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催化及膜分离材料,建筑材料,轻纺材料;发展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相关工艺技术。组织实施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

 

专栏7:材料领域的重大项目

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研究高效化生产高品质板带钢材的工艺技术与装备、钢铁企业的二次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技术、熔融还原炼铁和过程煤气的能源转换技术,自主创新集成我国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

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以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工程技术与连续离子膜复合技术为主干,解决电解技术、织网技术、涂层材料等核心技术,生产出符合我国氯碱工业需求的全氟离子膜产品;开展全氟树脂在氢燃料电池膜电极、高等级电缆中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技术,提高交通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开发重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轨道交通、船舶等自主品牌的运输装备以及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突破高速磁悬浮车辆、高速轮轨等关键技术,掌握船舶核心技术;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研究,开发大城市以及铁路、水运、高速公路、军事等领域的交通运输智能服务与管理系统。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高速磁悬浮交通等重大项目。

专栏8:交通领域的重大项目

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研究开发特大型城市铁路、水运、高速公路、军事交通运输智能应用系统,建立多方式交通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实现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交通控制的可视化,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一体化。

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重点开展基于性能的航空导航,基于数据链与精确定位的航空综合监视,空管运行协同控制,民航空管新型服务平台等四大关键技术族的研究;建立先进航空卫星导航、通信、监视及空管运行协同控制核心系统;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管治方法、运行标准和程序;实施新一代空管系统运行技术验证工程。

高速磁悬浮交通。自主研发并掌握高速(500km/h)磁浮交通系统的车辆悬浮导向与车载控制技术、牵引供电控制技术、运行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建设磁浮列车高速试验运行环境(30公里试验线)。

    抢占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在信息领域,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CPU和面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信息安全和工业控制的系统芯片;研究新一代网络与通信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新型开放式架构核心路由器、服务器和低成本网络信息终端;发展以中文为主的多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要信息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空间信息处理和应用技术及多模兼容导航定位终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与领域应用重大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服务标准、规范和模式,在商务平台服务、空间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平台、数字媒体服务、数字教育服务、协同医疗服务、数字城市、文物保护、新闻出版、旅游服务、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有代表性的应用领域,开发一批应用支撑的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国家电子政务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相关链接
· 科技部教育部新认定1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附名单)
· 科技部副部长会见以色列科技文化和体育部长一行
· 扶贫办和科技部在京联合举办“科技扶贫座谈会”
·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出席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工作会
·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和福建省省长在京签订会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