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马逊流域到亚洲季风区,从南北极地到撒哈拉以南地区,世界各地正面临着由全球环境变化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地球环境在未来还将发生何种变化,这些变化会是什么样的特点,它们的本质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上述问题将是此间正在北京举行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关注的焦点。从11月9日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科学家齐聚北京,参加2006年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各国学者将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共同分享和探讨在自然和人类促使的地球环境变化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关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向大会发来致辞,他在致辞中说,中国政府在积极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特别是在防灾减灾、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包括环境变化领域在内的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与保障。回良玉副总理表示,我们将在土地利用方式、植树造林、生态系统保护、改变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以及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采取行动,以减少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9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本次大会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主持。本次大会联合主席G.McBean先生,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先生,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执委会主任T.Rosswall先生分别向大会致辞。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进展需要在广泛的区域开展合作、学科交叉和方法集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加强广大科学界的密切和广泛的联系尤为重要。诞生于2001年的ESSP以全球环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为主,其科学工作侧重于各个计划之间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团体与产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交叉联合。目前,ESSP已初步形成了包含科学研究、分析与模拟、能力建设和协调合作等多种功能的业务体系,具体包括联合计划、地球系统分析与模拟工作、区域集成研究与能力发展、科学联络与学术交流共4项任务。
据了解,本次大会将召开4次全会、44个平行分会和一次夜会;与大会同期举行的还有由ESSP组委会和中国气象局联手组织的气候与环境工作和成果展,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世界气象组织、欧洲科学基金会、美国航天航空局、加拿大环境署等近二十家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参加成果展示。另外,本次ESSP开放科学大会将在会议结束之前评选出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发布ESSP季风亚洲集成区域研究(MAIRS)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健康(GECHH)联合研究项目的科学计划和执行战略,并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上达成一份新的宣言。(中国气象报记者李丹 林琳 丁继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