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有一张著名的“历史名片”,它曾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红都”瑞金的重要屏障。1934年4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中央红军就是在这里,做出了战略转移的部署。
地处广昌南部的新安村,长期以来,贫困一度是它的另一张“名片”。村民吃的是达不到卫生标准的塘水,“上面浮着一层厚厚的红沫”;走的是晴通雨阻的土路,“雨天走在路上,趟着泥水前行,跟下稻田差不多”。2000年,新安村人均纯收入772元,全村贫困人口409人。
而2005年,新安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60元,贫困人口减少到16人。短短几年,新安巨变,“关键在于扶贫开发路子对头,紧紧牵住了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县扶贫办主任危全保深有感触。
组织制度保证,群众积极参与,整村推进,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
2002年新安村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为了制定一个顺民心、得民意的扶贫规划,村班子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村委会的村务公开栏上,解决吃水问题,修路,修建水利设施……这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在了项目计划的最前头。新安村的这种做法,被江西省扶贫办主任张志豪概括为问农民三句话:你最想干什么?会干什么?还能干什么?然后汇总排序,制定规划。
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村里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执行小组和监督小组,制定了扶贫开发议事决策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参与制度。
扶贫规划是由全体村民参与制定的,都是老表们最想解决的问题,又有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大家伙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打响了。
修环村水泥路,全村所有男劳力都自发到采石场自采石料,女劳力卸车、铺路基,有的一家三代齐上阵。为了解决吃水和灌溉问题,村里决定修建1200米长的引水渠。修渠道时,要把一根根重600多斤的涵管运到乌龟脑山上,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家4人一组用肩扛。山高路远,几个回合下来,不少人肩上都磨出了泡,但谁都不当逃兵,在肩上垫一块毛巾接着抬。中塘村小组组长李茂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动脑筋,把木板架在手推车轮子上,简易的专用涵管运输车就这样做成了。水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硬是把970根涵管一根根运上了山。“大家都把这当作自家的事,全村团结得就像一个人。”回忆起当时的感人情景,村支书黄理良的眼睛湿湿的。
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为了管好用好饮水工程,建立长效机制,村民公议决定,每吨水交0.6元的水费,从每吨水费中提0.3元,把日常管护承包出去,另外0.3元存入维护基金账号,以备将来大修时用。
抓技术,闯市场,培育特色产业促农增收,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老表们最关心的事,是早日让自己的口袋鼓起来。而要让老表们实现脱贫致富,持续增收,关键是要找到增收的支撑点。
长期以来,无特色种养业一直是制约新安村农民增收的“瓶颈”;2002年以来,新安村在实施村级扶贫开发中,紧紧牵着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白莲、无籽西瓜、茶树菇……新安村的“产业名片”越来越多。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单产低、品质差、效益低”问题,村里狠抓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
新安村多方筹资,新建了农民文化科技大楼,建起了6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全村农业科技培训提供示范基地。全村共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村组干部、群众3000人次,全村已有280户掌握了莲、菇、瓜、果科学种植技术,白莲亩产由过去50斤增加到现在的150斤,茶树菇每筒出菇由以前的3钱增加到现在的6到7钱。
村民游全忠就是技术培训的受益户。游全忠是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父母长期有病,住的房子雨天“外面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外边雨停了,里边还不停”,接受培训后,游全忠先后学会了养猪、种板栗,去年纯收入2万多元,还骑上了崭新的摩托车。
龙头企业昌顺公司把新安村定为太空莲生产基地,与种莲的老表签订了协议,让老表们吃上了种莲稳赚的定心丸。广昌发达的物流业也为无籽西瓜、茶树菇的外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有了技术和市场保证,产业还愁做不大做不强?2005年,全村种植了310亩西瓜,人均增收283元;培育茶树菇400多万筒,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多元;全村种植太空莲560亩,人均增收560元。有了这些扶贫主导产业,现在的新安村,算是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路子。
“老表们脱贫致富的心劲可高了!”
“以前,也搞扶贫开发,3万元钱修路,只够铺点沙子,车子一轧,到第二年又恢复原样,搞得大家都没有信心。现在,整村推进,整合资金,发动群众,同时狠抓产业扶贫,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现在老表们脱贫致富的心劲可高了!”黄理良告诉记者。
在村里采访,和农民们聊天,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心里的热乎劲:“现在我们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我家种的白莲、无籽西瓜,养的肥猪,每年都能收入两三万元,生活会越过越好”,“照这个势头,我们村很快就能脱贫致富,我们村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这些话时,村民们的脸上乐呵呵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顾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