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贵阳:推进社会和谐工作 让百姓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7日   来源:贵州日报

    “这几年贵阳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让市民感到了温暖。”11月21日清晨,沿着南明河慢跑的退休教师李德义对记者如是感言。

    在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大林村,贫困村民古敬志乐呵呵地说:“记者同志,政府帮我把住了几辈人的茅草房掀了修了砖房,你不晓得哟,刚住进去那几天,我一家人睡着都笑醒啦!”

    11月17日,为期5天的在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赴贵阳市视察结束。代表们感慨:贵阳市为不同利益诉求的人民群众办实事,亮点凸显。

    不少“老贵阳”评价说,这些年贵阳市干事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件件事都落在社会和谐和让老百姓得实惠上,体现了决策层执政理念的进步。

    作表率,走前列,加快发展,为市民创造幸福和谐的生活

    在金阳新区最大的农民搬迁过渡社区金麦社区。记者找到了当年为支持金阳新区建设而首户搬迁的野鸭乡下麦村村民王志强。他一家人正在为搬进新家作准备。

    王志强一家要搬进的是一个叫做“金麦花园”的大型社区。在王志强出示的售房合同里,我们看到,展现的是一套面积160平方米、三室两厅双卫生间的新楼房。与过去居住的农舍相比,王志强戏称他家是“鲤鱼跳龙门”。为了庆祝“进城”,王志强老两口专门花800多元照了一套“老来俏”的婚纱艺术照。

    5年前,提到金阳,贵阳市民还很陌生。与之相对应的是贵阳老城区12公里外的金华、阳关一带起伏不平的浅丘、庄稼、农舍和杂草荆棘。而今,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新城已具雏形。

    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和全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专家,到金阳探微后作出评价:金阳的开发建设是一种新的模式,不仅对中国西部适用,甚至对全球其他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凝聚人心。有人说贵阳市近年来的发展得益于明晰的思路。

    “贵阳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近40%。贵阳如何发展事关全省的发展大局,关系着全市、全省人民的幸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说,“几年来,我们班子成员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作表率、走前列’的殷殷重托,竭尽全力推动贵阳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近几年充满创新精神的发展思路,导演出贵阳一台台精彩的好戏———

    在发展定位上,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发展战略上,提出“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市建设上,提出老城区改造、金阳新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三轮驱动”;农村发展上,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基层组织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的“三基一调”;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提出“一岗双责”、“平安贵阳”……

    不少同志把这几年的一系列举措归纳为:抓重点,求突破———抓项目带动投资、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文明城市创建。抓改革、促发展———着力消除束缚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抓基础,增后劲———着眼于增强贵阳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集中力量办金阳新区建设等一批带基础性、长远性的大事、实事。抓统筹,促和谐———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事实和数字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些决策和举措的前瞻性。

    10月17日。开阳县凤凰寨。陈仕良一家人正忙着做农家菜,接待到寨里来玩的城里人。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实施,让这个边远的村寨与山外紧密相连,带来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们足不出户便可实现创收。沼气工程的实施,让村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舒适的生活:拧开按钮,便可用沼气煮饭做菜乃至洗热水澡。

    贵阳市市长袁周介绍:1至9月,贵阳市经济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发展进度和质量,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5%以上,财政总收入完成115.47亿元,同比增长2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57亿元,同比增长2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3%,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2.4%。

    贵阳市的干部告诉记者:贵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99年的95.4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43.54亿元,2000年至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2.5倍。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1999年的9.7%提升到2005年的14.6%,年均增长12.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总量,产业结构开始向“三、二、一”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从2000年的29.8%上升到2005年的41.6%。几年前,贵阳还看不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影子,而今,沃尔玛、肯德基、拉法基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扎根贵阳。

    没有农民兄弟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市人民的小康

    去年年底,省委办公厅转发了贵阳市委《关于实施“改茅”工程消灭农村茅草房情况的报告》。要求全省各地、州、市及各县(市、区、特区)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贵阳市的经验,切实解决好贫困农民的茅草房问题。

    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贵阳市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城乡差距也进一步明显。“我到农村调研,发现10个区(县、市)中有7个的一些贫困户仍然居住在条件很差的茅草房内。这令我很震惊!贵阳已进入全面奔小康的新阶段,但仍有数以万计的农户居住在茅草房内,市委、市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尽快住进新房。如果没有这些农民兄弟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市人民的小康。”王晓东在2001年初市委一次重要会议上这番满含深情的话,引起了与会市领导的共鸣,会议一致通过:实施“消灭农村茅草房”工程。

    5年后的今天。

    在清镇市流长苗族乡腰岩村。山下平坦处公路两侧,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楼房,集镇雏形已现。这是“改茅工程”实施后政府为腰岩村的苗族群众建起的新居。

    而山腰乱石丛中,至今还保留着一间间低矮破旧的茅草窝棚。那就是村民们曾经的家。

    “住在茅草棚里,我们怕刮风、怕下雨、怕火灾、怕小偷。”腰岩村民李隆兵说,“修了新房子后,刮风下雨安心了,外出打工放心了,致富奔小康宽心了!”

    贵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蒋星恒告诉记者:从2001年至2004年的4年间,全市“改茅建新房”共完成37562户,累计投入资金44550.612万元,累计建新房面积达304060平方米,户均面积81平方米,人均面积20.26平方米。

    “茅草房改造工程”后来和同期推行的金阳新区建设、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林城”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5项工程一起,被干部群众誉为“民心工程”。

    “贫困不只在农村。”在贵阳采访,不止一次听到贵阳市的领导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不少城市特困户而言,他们哪怕劳作一辈子,都无法圆个安居梦。

    贵阳市委、市政府从1999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了《贵阳市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根据规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贵阳市民政部门规定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和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足6平方米的“双困户”,可享受政府购置的廉租房,每平方米月租金仅1元。

    从2003年起,贵阳市将廉租房工作列入“十件实事”之一。以后,在每年春节前举办的廉租房入住仪式上,总会看见这样的动人场景:钥匙还未接到手中,获助者早已热泪盈眶。

    “感谢党和政府,使我结束了到处流浪的生活。”面对记者,如今居住在二桥五柳小区的廉租户刘福全仍心存感激。据统计,从2000年贵阳市开始实施廉租房安置政策解决“双困”户的住房以来,已有1992户“双困”家庭搬入新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而与此同时,一系列旨在救助农村特困群众的救助体系也在悄然推进。

    2003年,贵阳市开始探索针对农村特困群众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为农村特困群众建立了救助对象档案。

    2004年,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决定对农村重病、重残和缺乏劳动力的特困群众给予定期定量生活救济。

    2005年,贵阳市全面启动农村贫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约5万农村群众享受到了这一政策。

    据贵阳市领导介绍:今年,贵阳市将力争实现农村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到2007年,全市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将不低于800元。

    2005年,贵阳市全面实施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当年,全市就有18487人得到救助,共发放救助金118.7万元。

    营造和谐环境,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成果

    去年冬天,许多贵阳市市民突然发现:贵阳城区街上的梧桐,入冬后树叶落得比以前晚了。这是贵阳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

    贵阳曾经是一个酸雨严重的城市:一些地方夜间一场雨,早上起来,窗户、车玻璃上,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尘土。

    “那时窗户的铁杆、街边的栅栏腐烂得特别快。生态经济市的建设,碧水蓝天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贵阳的形象,老百姓受益匪浅。”解放后一直住在贵阳市大十字附近的李建国老人说。

    2001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实施南明河3年变清工程,投入资金22亿元,对南明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如期实现了市领导提出的‘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的阶段性目标,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全市污水处理率也由过去的‘零处理’上升到现在的32%。”贵阳市环保局的一位干部高兴地说。

    这位干部还介绍,贵阳过去曾是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贵阳市实施了中日环境示范城市项目,投资1亿多美元启动5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贵阳跃居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环境综合质量评比排名第28位。

    去年8月,贵阳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一排、二降、三畅、四增”的10项利民工程,即排查危房安全隐患,降低居民区噪声污染、降低油烟污染,畅出行、畅水气、畅下水,增公厕、增垃圾台、增绿地、增路灯。

    在一些人看来,这也许是婆婆妈妈的小事。但贵阳市的决策者明确告诉干部和市民:这些“小事”就是群众的“大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后来工程整投资8000万元,为民办实事3786件。

    “仅登高小区吃水一件事,就解决了3000多家的难题。为民办实事,满意何止千万家!”8年前搬到登高小区的张继兰,过去一家人饱受用水之困,洗澡刚打上肥皂,拧开水龙头水却没有了,这些电影里才见到的镜头,在张继兰家里多次发生。如今已无用水之忧的张继兰谈到这件事感慨良多。

    前不久,在“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成果展示电视晚会上,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由衷赞叹:贵阳“贵不可言”。

    余秋雨诠释:“21世纪的最高文明都和自然生态联系在一起,我们都在担忧气候恶化的时候,贵阳却获得了‘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等许多生态环境大奖。”

    “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宜居宜业。”宜居的城市,除了优美的环境外,还要有安全的环境。几年来,贵阳一直在推行“平安贵阳”建设。2005年,贵阳市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01—2004年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并因连续三届(12年)获此殊荣,成为中央综治委首次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的4个省会城市之一。

    目前,贵阳又投入6700万元在各背街小巷安装监控录像,年底前将全部投入使用。

    近年来,贵阳还大力改善就业环境。1999年以来,全市实现统筹城乡就业32.52万人,统筹城乡培训21.31万人。“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为主题的“四送”活动,已成贵阳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的品牌。

    “继成为联合国人居署确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定点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后,《贵阳生态经济建设总体规划》日前正式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这个规划,贵阳市在5年内将投入500多亿元进行生态经济市建设,届时贵阳居住和就业的环境将更美好。”接受采访的贵阳市循环经济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说。

    采访中,记者无意中遇到来自遵义湄潭县农村的黄鸣,在得知贵阳准备举办面向农民工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后,他高兴地说,10多年来,自己都凭着一手车工技术在上海打工,现在省城的务工环境越来越好,他不打算再离乡背井了,准备就在贵阳找份好工作。(赵拴 王太师)

 
 
 相关链接
· 黔港举行旅游专题研讨会 商讨两地旅游业合作
· 贵州省建立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长效机制
· 贵州省建立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长效机制
· 曾荫权率团访问贵州 以促进香港与贵州经贸合作
· 贵州省扎实推进农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
· 贵州省生态监察有效推动"整脏治乱"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