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河北农业大学瞄准“三农”拓宽“太行山道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4日   来源:农业部

    二十载坚定不移探索科技富民、人才富民、观念富民经验

  今年是河北农业大学开创的“太行山道路”命名20周年。12月2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联合召开的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被河北农大20年矢志服务“三农”、不断深化“太行山道路”的历程深深折服。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为“太行山道路”即兴赋诗:“当幸福挂上父老乡亲的脸庞,当喜悦撒遍丰收富裕的山岗,我们会再一次自豪纵情,数风流人物,还看太行儿郎。”

  “太行山道路”是河北农业大学开创的高校利用自身人才、科技优势,主动为“三农”服务的一条成功道路。1979年,河北农业大学以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门、深入太行山区,开始以科学技术全面开发太行山的探索和实践。1981年,国家科委在总结河北农大经验的基础上,设立了“河北太行山开发研究”课题,并列入“六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5年攻关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使大量农民迅速脱贫。1986年初,该课题通过国家鉴定,河北省召开太行山开发总结表彰大会,国务院发来贺电,国家科委发来贺信,贺信中把河北农大开发太行山的做法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20年来,河北农大坚持走“太行山道路”,以“科技富民”起步,沿“人才富民”延伸,用“观念富民”拓宽,把论文写在燕赵大地上,写到农民心坎上。

  利用科技帮农民脱贫,是“太行山道路”迈出的第一步。从“挡”教授到“抢”教授,农民对科技的认识逐步深化。“太行山道路”刚起步时,农民对科技脱贫的认识还是空白,河北农大园艺系教师周吉柱第一次深入太行山为农民的大枣树剪枝时,就曾被农民“挡”住问:“你把树枝剪了,这树还用什么结枣儿?”但当年,周吉柱剪过的枣树比没剪的树产量翻了番,来年当周吉柱再次来到枣乡的时候,农民们一哄而上去抢他。那年,太行山大枣产区的产量翻了一番。

  “太行山道路”迈出的第二步是“人才富民”。“太行山道路”取得成功之后,其经验迅速从太行山区拓展到山前平原区、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坝上地区、城镇郊区和滨海滩涂地区,其覆盖面达到河北省80%以上。随着区域的扩大,尽管教授们超负荷工作,仍不能满足“太行山道路”日益深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河北农大开始为农村培养自己的人才,他们从农村选拔基层干部、技术骨干,把他们请到学校进行系统培训,经过培训后,回到农村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十多年来,累计培训达1.2万人次,2003年开始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到今年,已为农村培养1826名大学生。“太行山道路”,沿着“人才富民”的道路深化延伸。

  “太行山道路”深化的第三步走的是“观念富民”的路子。“人才富民”之后,他们发现农民们富了,盖房子娶媳妇,但仍沿续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要让他们成为现代化新型农民就必须转变他们的观念。河北农大的张玉星教授在帮西柏坡的农民们开发荒山之后,又策划把这里的荒山建成“森林公园”,公园建成后,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春天,一个“赏花节”就让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上千元。事实面前,农民们的观念变了,他们一下子开了眼界:“原来自家果树上那鲜红的颜色也是可以卖钱的!”通过“观念富民”,农民不但有了科技意识,还增加了经营意识。满山遍野树上的绿叶、枝头的红花、沟里的水、坡上的石,一草一木,鸟叫蝉鸣,在农民眼里都变成了金子。

  “太行山道路”也是一条高校发展的正确道路。学校积极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仅“十五”期间,学校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39项,其中国家级85项、省部级404项。到位纵向科研经费连续5年保持30%的增长速度。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6项。(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 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
· 教育部:247个西部攻坚县实现“两基” 成效显著
· "十一五"开局之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 农业部将加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为新农村培养人才
· 陆浩: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