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在农业部、中国科协等15个部门联合主办的农民科学素质论坛上,来自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青海等省的18位农民代表成为了主角,与部长、专家共话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赵延军说,农民靠的是土地,不是种就是养。由于自己懂得了科学养猪技术,每年的出栏期缩短到6—7个月,仔猪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育肥猪成活率达到100%。事实证明,不用科学技术,不提高农民素质就不能发展,不能致富。
北京大兴区西黄垡村宋李接着说,以前是靠传统经验来种地,化肥的劲越大,也就越爱使,可使的越多,产量却越低,质量也越差,蔬菜也卖不上个好价钱!自从村里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让我们学到了真本事,懂得了种地也要讲科学。如今,有机肥的用量大了,生产的瓜菜好吃了、好看了、更好卖了,知识能让土生金啊!
“九龙岗下穷山庄,穷傻愚名传四方,糠菜树叶半年粮,光着脊梁睡土坑,三沟两峪一面坡,八千亩荒山秃又光,旱涝灾害常不断,年复一年度时光”。河北省内邱县岗底村村支书杨双牛用流传了几十年的顺口溜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如今的岗底村彻底变了,过去顶高粮花子的岗底村民中,有100多个果农成了技术骨干,8000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苹果、板栗、柿子、核桃漫山遍野,穷山岗变成了小康村、全省文明生态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元。岗底村由穷变富的过程,最基本的就是得益于当地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听完农民的发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说,农民朋友的发言都是从自身的发展来讲科学素质问题,看似讲经济发展,实际上讲的都是素质提高的问题,所以,有的农民讲,这是一个专门为农民办的高层论坛。
危朝安接着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8亿多农村人口,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要改变“三农”的弱势地位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和谐有序的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和健康繁荣的社会,就必须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
危朝安指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量大、任务重、难度大,必须通过广大农民的辛勤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农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各种培训力量,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帮助八亿农民在头脑中充实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树立现代意识,掌握科学生产和生活的能力,在古老文明的华夏沃土上,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对此次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要求,今后要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基层、扎实有效,逐步建立起科技知识从城市到农村、从科技人员到农民持续流动的长效机制,使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据悉,由农业部、中国科协牵头编写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有望在明年上半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