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区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发展迅速。
1、北方旱农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集成技术
系统研究建立了粮果、粮畜、粮草等不同区域农牧结合、农林牧综合发展优化结构,筛选出一批节水抗旱品种,建立了提高降水利用率的保护性耕作、集雨、草田轮作、立体种植等集成技术体系,使三个主要类型区大面积降水利用率达到65%,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达到0.6kg/mm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2、黄土高原农牧产业结构调整与农牧耦合模式研究
在黄土高原推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农牧耦合模式,即:人均一亩地膜种植,一亩马铃薯,一亩经济作物,一亩林,一亩草,侧重冬小麦侧膜种植、马铃薯起垄栽植、庭园果菜配置和草地植被快速恢复建造等核心技术,最终实现了坡地梯田粮草化,宜林荒山灌草化,平川台塬高效庭院化、沟坡四旁乔灌化,户均畜牧业收入占户总收入的48%,平均达2670元,促进了当地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畜牧业的高效稳定发展。
3、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率先提出红黄壤丘陵区允许侵蚀量,系统阐明了南方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与成因和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肥力衰减导致土壤退化的现状、条件、过程与原理,提出了调控水资源及抵御旱灾的对策和南方不同类型区新型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
4、东南丘陵区经济植物篱农作保护利用坡耕地的研究
集成熟化了三种主要坡耕地类型(丘陵、低山、梯田),不同立地条件的11种经济植物模式、20种子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规范,灌溉水利用率提高6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与企业相结合,带动了经济植物篱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
5、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与模式
在国内首次提出“草业冠、等高田、树封沟”,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适合农牧交错带缓坡丘陵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提出坡耕地建设等高田规范化工程与增产配套技术,创造出有别于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的新模式,可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单产增幅从第一年的30%逐年递增到80%;提出多种形式带状留茬间作轮作配套技术,可减轻冬春裸地风蚀量30%~80%,增产10%~15%,有效促进了退耕还草地的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