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一年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记者从科技部获悉,试点企业都设立了研发机构,46%的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20多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将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据悉,参加试点的首批103家企业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大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竞争力。其中大型企业约占60%,中小型企业占40%。试点企业资产总额约占全国工业企业资产总规模的14%,纳税总额接近国家各项税收收入的1/10。
“试点企业纷纷以此为契机,梳理发展思路,完善创新战略,紧密结合企业生存发展、做强做大的实际需求制定试点方案。”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李新男说,企业从研发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队伍、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创新文化等多方面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他说,首批103家试点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试点企业把创新作为根本战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了新一轮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据统计,46%的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试点企业都设立了研发机构,大多数企业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一批具备条件的试点企业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同时,试点企业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运用,积极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就是要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在试点工作中,各类企业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道路,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据李新男介绍,国有骨干企业领导进一步增强了落实中央自主创新战略的责任感,甚至牺牲当前利益加大长远技术创新投入。如国家电网公司重构内部技术创新体系,针对国家能源、环保瓶颈问题进行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宝钢集团以试点为抓手制定了新一轮技术创新规划,要加强战略产品开发和前沿技术研究,并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蓝皮书的编制;化学工程集团、网通集团等企业把试点方案与企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把技术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一汽集团在回顾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进入世界汽车十强为目标的自主创新战略规划。
转制科研院所以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为试点目标,在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如钢研总院联合有关企业、大学、科研单位,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求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中纺院积极推动绍兴纺织技术创新联盟形成,满足区域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大唐电信借创新型企业试点的东风,进一步强化TD-SCDMA联盟持续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以依靠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为目标,完善机制,健全机构,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如海信集团通过试点梳理发展思路,完善管理、研发、销售协同的创新战略,加强自主创新的统筹规划;
中兴通讯以差异化战略进行产品规划和研发,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汉王科技实施“造雷、布雷、防雷、排雷”的知识产权战略,借助知识产权优势实现市场优势;福建星网锐捷把试点方案与公司发展策略融为一体,以集成创新开路,加大自主研发,打造信息领域自主品牌;江苏法尔胜集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完善研发组织管理体制,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充足动力;甘肃星火机床运用高技术提升机床产品档次,并以产品创新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北京的仁创、浙江的海正药业、宁波博威、广州威创等在试点中采取多种形式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与此同时,地方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联动机制。目前,全国有22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各地已确定试点企业近千家。各地把创新型企业试点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结合地方“十一五”发展规划,选择和培育一批试点企业。如北京市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二次创业,选择了百家企业开展试点。各地还集成创新资源,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对试点企业给予引导支持。如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创建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浙江省采取后补助方式鼓励试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甘肃省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试点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据悉,今后三部门将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落实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在国家科技计划、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先期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试点工作力度。三部门计划在3—5年将试点企业扩大到500家左右,进一步支持地方开展创新型试点工作,开展创新型企业评价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