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内蒙古草原春来早服务绽绿芽 释放建设草原能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05日   来源:内蒙古日报

    “育肥冬羔‘头10天’卖最合算”、“引进良种牛‘引5奖1’”、“肉牛育肥1头能挣1000元呐”……西乌珠穆沁旗政府2007年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鼓励政策,成了眼下当地牧民家家户户热议的话题。

    西乌旗在新牧区建设中逐年加大工业反哺牧业的力度,将国家、自治区和本级财政的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扶持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政府职能部门和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牧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使畜牧业实用增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让牧民群众尝到了科学养殖、规模经营增收的甜头。

    强本固基、完善设施、稳步增加牧民收入 政府服务“三牧”

    核心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御灾能力差已成为影响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西乌旗政府扶持、服务“三牧”的工作就是从这些制约牧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入手。2006年推行了生态建设项目直补政策,在草牧场沙源治理项目区,对牧民出资建设的水源井,视情况每眼补贴3000元到1万元;对于牧民出资建设的标准化棚圈,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对牧户退耕补播牧草的高产饲料地,每亩提供20元的优良牧草籽种,有效地调动了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西乌旗政府不仅将国家舍饲禁牧项目区的饲料补贴以现金形式直接兑现给牧民2006年,该旗在国家没有增加项目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增建暖棚1.4万平方米、围栏草场13万亩、水源井20眼,使300多牧民通过参与围栏封育等项目施工增加了收入,500户牧民家庭直接受益。

    分类指导、优化结构、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

    政府服务“三牧”方向西乌旗在免费为牧民提供黄牛改良服务的同时,出台了一套奖励办法,鼓励草场较少的牧民发展肉牛育肥业。牧户一次引进6头良种肉牛,奖励一头同品种的母牛;在此基础上每“引5奖1”;一次购良种牛21头以上的牧户,还能享受到更加优惠的奖励政策。2006年,全旗牧民共引进西门塔尔牛6000多头,政府兑现奖励牛价值300万元。

     因煤矿开发征地草场面积缩减的巴彦花镇乌兰图嘎嘎查,在旗政府的优惠政策基础上还制定了一些更加优惠的奖励办法:牧民每建一处牧业基础设施、每引进一头良种牛,嘎查从集体积累中再补贴60%。使得当地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40多户牧民从吉林省引进了500多头西门塔尔牛,还有10户牧民投资建设了新棚圈,嘎查从集体积累中共为牧民兑现奖金137万元。

    浩勒图高勒镇的22户育肥牛专业示范户,不仅在建设标准育肥棚圈方面得到旗政府资金扶持,还享受到了从育肥到销售的全程服务。旗畜牧、科技等部门将肉牛、冬羔育肥关键技术要点印制成宣传手册发给牧民,还组织育肥牛专业户到通辽等地参观学习。春节之前,首批420头育肥肉牛已经出栏。一头小牛经过短短45天的育肥,利润就达1000元,几代牧民憧憬的高效畜牧业变成了现实。

    汇入“三牧”、随行就市、互利互惠,是畜牧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宗旨

    沁绿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是西乌旗最大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通过肉食品加工协会连接企业与牧户,形成上连市场,下连牧户,服务“三牧”的经营机制。

    从2004年开始,沁绿公司利用旗政府奖励政策和价值规律,与牧民签冬羔育肥订单,引导牧民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发展冬羔羊育肥,提前出栏,在减轻草场压力的同时增加收入。2006年从6月15日开始收购毛重27公斤以上的羔羊,在此后的1个月内,沁绿公司每10天实行一个新价格:第一个10天每公斤价格为9.6元;第二个10天每公斤收购价降至9.2元;第三个10天每公斤收购价降至8.8元,共收购了10万只订单冬羔和早春羔羊。

    仅在30天之内羔羊的售价就有这样大的差别,沁绿公司这一招就像一剂万灵药,吊起了全旗牧民发展冬羔生产,抢先出栏的胃口。2007年牧民接冬羔数量猛增,有1188个牧户与沁绿公司签订188470只冬羔育肥销售订单。通过对比算账,越来越多的牧民毫不犹豫地把牲畜赶进了龙头企业的加工厂。

    对会员牧户销售的牲畜,沁绿公司不仅按市场保护价收购,每只羊还奖励2元,返还利润2元,使会员牧户卖给沁绿公司的每只羊比其他渠道销售增加收入16元。据不完全统计,沁绿公司近几年累计向会员牧户返还奖金和利润分成达80多万元。2006年会员牧户户均增收2500多元,人均增收600多元。利益的纽带作用把龙头企业与牧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2007年2月底,会员牧户已发展到5000多户,占西乌旗牧户总数的一半多,覆盖了全旗80%的牧区。

    联合经营、自我服务、共同发展,小协会拉出大产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牧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大趋势,单一、滞后的分散经营方式更是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由牧业大户牵头建立各类新型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以科技、信息、销售、项目、资金等服务手段,通过协会的市场运作和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更多的牧户走向富裕,是西乌旗发展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有益探索。

    巴拉嘎尔高勒镇伊勒特嘎查那顺格日勒等8户牧民组建了一个牛羊育肥协会,将15560亩草场、1000多头只大小畜、20间棚圈、2台拖拉机和1套打搂草机具整合在一起,进行划区轮牧,合作经营。协会争取到了60亩高产饲料基地和万亩草场围封项目,会员每家拿出20只怀仔母羊入股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去年,会员每户分到3万公斤青贮玉米,8户牧民的年人均收入增加了近800元。

    巴彦胡舒苏木赛汗淖尔嘎查嘎查长巴·元登在2005年联合十几户牧民组建了青贮种植协会,集中各种机械,实行联户经营,集中种植,统一管理,青贮产量明显提高。协会成员户均收获青贮牧草1.5万公斤,解决了过冬的饲料问题。巴·元登还组织10户贫困牧民成立了一个“自力更生协会”,并争取到国家治沙项目。协会承包了项目建设中的围栏安装工程,围封了7万多亩草场,仅此一项,会员人均收入1200元。去年秋季,协会组织会员跟随打草机为其他牧户打草,增加收入。还帮助4户牧民承揽到为境内探矿队送水的工作,使他们每户增收近6000元。

    牧民组织起来联合经营,不仅大大提高了牧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即使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能及时得到协会的帮助。因而,很多加入协会的牧民都深有体会地说:“联合才有力量!”,还将国家生态建设项目中70%的工程交由牧民来组织实施,释放出牧民建设草原的能量。

 
 
 相关链接
· 内蒙古:公立医院将全部开设济困病房
· 内蒙古自治区的“三下乡”活动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 内蒙古新增专款1.25亿元用于农牧区义务教育
· 内蒙古新增财政专款1.25亿元用于农牧区义务教育
· 内蒙古自治区公立医院将全部开设济困病房和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