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27日从财政部门获悉,内蒙古把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财政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加快支农资金到位进度。2006年全年财政支农支牧资金达87亿元,同比增加15亿元,增长20.8%。
去年,内蒙古财政加大对农牧业生产方面的支持力度,共投入6.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改良草场面积100万亩,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63个。并发放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10.7亿元,同比增加5.2亿元,惠及农牧民1371万人。
同时,内蒙古财政还把支农的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上。共计安排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补助经费1亿元,用于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等项目;拨付专项资金1.1亿元,帮助兴安盟居住茅草屋贫困群众和“三少民族”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投资1亿元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工程46项,安排1000万元用于村村通电话工程奖励,村村通电话目标在2006年基本实现。
为了让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各级财政还安排扶贫、救灾资金9.1亿元,帮助农牧民抗灾救灾。落实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5300万元,19万农牧民参加了“阳光工程”和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
此外,全区财政还大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投入51.3亿元,退耕还林153万亩、退牧还草4000万亩;公益林补偿资金支出达到4.3亿元,增加1.6亿元,8531万亩公益林被纳入补偿范围。
随着上述各项资金的投入使用,农村牧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