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提速增效”成为吉林省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1日   来源:吉林日报

    进入21世纪,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宏观背景下,“提速增效”成为一部催人奋进的主旋律。特别是近两年间,吉林省在改革开放中,突破思维定式,攻坚破难,将吉林省推向更快更好发展的轨道,工业经济一路领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益。

    工业化程度标志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十五”以来,吉林省一方面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方面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软硬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壮大工业经济,努力发展冶金、能源、纺织、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经过两年的改革攻坚,全省3200户国企成功改制,企业自我发展活力、动力、能力迅速增强,工业经济实现战略性突破。

    ——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坚持工业带动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工业“提速增效”活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工业经济不断跃升,有效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23.1%,完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46.1%,一举跨入全国中游行列。

    ——强劲的投资力度,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经济发展。针对投资不足长期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矛盾,从2005年开始,吉林省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当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1亿元,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2.03%;200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55.6%,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52%,居全国第16位。全省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45个,投资比上年增加1071亿元,增长24.1%。其中2006年工业投资完成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45.5%。200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4000亿元。

    ——大力扶持和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几年来的各项扶持政策,促进了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6年,省内汽车零部件配套比重达到25%,比“十五”期间提高了9个百分点;

    精细化工比重达到30%;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吉林工业长期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经过几年的努力调整,轻工业开始恢复性增长。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前各地依托现有资源和发展基础,培育发展了特色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等,使区域工业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了支柱、优势、特色相辅相成的完整工业体系。

    ——加大技术进步投入,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着重组织实施了技术创新“双百工程”和“五个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5年来,全省累计开发新产品4500多种,投产率达到85%,其中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0%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超过25%。2006年,全省新产品产值达1318亿元,比2001年翻了4番多。以省校(院)合作为重点的产学研联合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执着的追求,大胆的实践,吉林人终于走上一个崭新的平台。到2006年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28户,资产总计5000亿元。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7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225亿元,实现利润201亿元。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与其它类型经济之比为63:37;在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6.1:44.4:39.5;在工业经济中,轻、重工业比重已调整为22.9:77.1。形成了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以医药、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轻纺等为优势特色产业的工业结构框架。(崔钟文)

 
 
 相关链接
· 储波: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推进经济发展
·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在香港开幕 蒋正华作报告
· 辽宁省将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 浙江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协调山区与沿海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