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88个县(市、区)全部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
●目前有2608.7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91%
“作为一个财力薄弱、农村人口多的欠发达省份,我们能够比国家要求的时间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这在去年还是难以想象的。”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这样告诉笔者。
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6年共有34个县(市、区)建立了这项制度。2006年11月27日,省政府召开第127次省长办公会,批准习水、正安等19个县(市、区)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省政府特别强调,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键是要让贫困农民得到实惠,要将过去那种从基础较好的地方开始,自下而上按指标申报试点的办法,转变为从最穷的地方入手,自上而下逐县发动。按照这一决策思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省政府又批准了丹寨、雷山等18个县(市、区)在2007年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样,全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本都纳入了试点范围。
2007年初,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当务之急是将农村低保和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来,为农村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明确“日子过得再紧,也要让农民有病治得起”。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特别强调要“积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为城乡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按照这一要求,省政府2月批准了全省最后17个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此,贵州省88个县(市、区)全部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提前了一年。为此,今年省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投入预计将超过3亿元,比去年增加2.4亿元以上。
“农民看病,国家报销”,在今天的贵州已不再是梦想。2005年11月,家住息烽县永靖镇龙爪村的姚乾丽因脑瘤住进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刚进医院,就需要交4万元住院费,这么多钱从哪来?这可急坏了姚乾丽一家。但是,治愈出院后农村合作医疗给她报销了2.3万元,极大地减轻了她们一家的经济负担。2006年3月,姚乾丽又因乙肝住进息烽县中医院,共花去住院费1万多元,农村合作医疗又给她报销了5千多元。姚乾丽感激地说:“还是国家政策好啊,咱们农民现在也能报销医药费了。要是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这以后要干多少年的活才能还清这几万元医疗费。今年春节刚过,家住毕节市撒拉溪镇的郑朝刚,在劳动时不慎摔断了两条肋骨,在镇中心卫生院治疗花费了800多元,而自己仅付了200多元,其余都由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出院后,老人逢人就说“合作医疗好!”。姚乾丽和郑朝刚只是贵州省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近千万受益者中的一个缩影。
目前,贵州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由2003年的113万人增加到2608.72万人,参合率由初期的49%上升到84.91%,像姚乾丽和郑朝刚这样的受益群众达到710万人次。而仅仅在两年前,贵州省还有近30%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还有不少患者因经济困难未就诊、未治疗或应住院而未住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度达97%以上。过去一些农民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疾病,现在变为主动要求检查治疗。
为了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真正帮助农民抵御医疗费用风险,中央和省逐年加大了对这项工作的投入。从2003年到现在,每位农民每年参合费用从30元提高到50元,其中,农民自己交纳的10元没有变,而中央、省、地、县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总数从20元提高到40元。四年来,全省共为参合农民报销门诊和住院费2.5亿元,目前资金使用率已超过60%。此外,贵州省还通过采取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降低起付线和药品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贵州省各级卫生部门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为“农民得实惠、农村卫生事业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得信誉”的德政工程。各地普遍采取了门诊、住院医药分段按比例补助和设立家庭定额门诊及住院按比例补助等便民措施,并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县乡经办机构的管理体制,采取管理与服务分离的做法,绝大多数试点县均在其区域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了现场减免,为参合农民兑现补助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服务。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活动,使更多农民了解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合作医疗资金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制度,有效保证了合作医疗资金的安全。
据悉,在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贵州省下一步将把工作重点放到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上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沈依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