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贵州关注民生促进和谐见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5日   来源:贵州日报

    “五一”黄金周期间,50岁的贵州镇远县下岗职工月坤光奔走在县城大街上,指点外来车辆停放,引领农民挑菜进市场,提醒游客走斑马线,忙得不可开交。他笑着告诉记者:“政府照顾我当社区协管员,月工资550元,加上妻子的收入,3口之家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了”。

    月坤光一家是镇远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关注民生,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缩影。

    改革考评体系增加民生投入

    2006年初,镇远县委县政府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尤其要确保困难家庭实现“五有”,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钱看病。县里调整工作思路,改革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民生投入。财政预算实行了工资、运转、社保“三保并举”方针,当年全县民生经费投入比2005年增加1.2倍,2007年又比上年增加2.1倍。今年初下达的乡镇、部门考核指标中,首次将民生列为高分考核,乡镇总体工作的100分中,社会事业发展和环保占了23分。同时明确,每名县级领导今年要帮扶一个困难家庭脱贫、帮助一户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建房。目前,在县财政投入5万元、省残联资助15万元支持下,40户残疾人住房已全部兴建。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2006年,全县纳入城市低保1936户4156人,发放保障金384万元。今年起人均保障金又由140元增至160元,发放1944户4175人城市低保金39万多元,对5459名农村定补、救助对象发放9万余元。对失地农民实行“变通式弥补”,在给予征地补偿后,将其转为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可领保障金直至终老,仅工业园区就有1300名失地农民享受到这一特殊政策。县里还对805户2126人发放生活救助25万多元。

    消除“零就业”力争“双就业”

    伴着五月的阳光,数十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这条180米长的河坝街,古时曾是镇远最繁华的商业街,后来半道中落。年初,县领导来到这里倾听民声,决定帮助河坝街建成夜宵一条街。县里和民间共筹资400多万元动工,110家“干居民”获得了就业机会及门面出租收入。

    县委、县政府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城镇困难家庭消除“零就业”,力争“双就业”。为解决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就业,县长李吉科五赴园区协调各方,使100多名农村劳力进厂做工,每人月工资900多元,60多家农户搞起了餐饮和运输业。2006年,全县帮助城镇困难家庭新增就业岗位830个,实现再就业314人。劳保局、农办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开展服务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还与江浙等地企业实行订单式劳务合作,组织劳务输出2195人,今年来又输出400多人,还组织3批失地农民外出参加电工等技能培训。目前,全县1843名下岗职工中,已有80%实现了再就业。

    大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前年,氵舞阳镇菜园村廖定祥与乡亲到一处工地做工,被老板拖欠工资21万元。镇劳保所为此十余次上门找老板,终于在去年5月帮31名农民工讨回了全部血汗钱。2006年,该县共办理欠薪案件13起,为268位民工追回工钱200余万元。

    营造宜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县城卫城社区有条大水沟,过去垃圾成堆,恶臭难闻,附近住户长年不敢开窗。去夏,县四大班子领导到此现场办公后,投入30万元整治,清淤除污,疏通水沟,盖上水泥板做成人行道。居民们终于可以将紧闭多年的窗户打开了。

    一年来,镇远借助“整脏治乱”专项行动,致力为百姓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县财政投入170万元改造县城人行道1.7万平方米;投入30万元整治炮火厂等7条大水沟,疏通了排水系统,古城汛期不再一片汪洋;投入21万元为石板沟大街安装200多盏幻光灯,亮化美化了街道;改造公厕8所、新建4所,将垃圾清运服务延伸到城郊的铁溪景区,并配备了专职环卫工人。全县还投入环保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处理城市污水,使县城和工业园区重现白云蓝天,河流逐渐变清。

    过去,氵舞阳、青溪、羊坪等镇“马路市场”现象较为严重,县城周大街、金堡路口、羊坪车站等地街道交通拥堵,群众怨声载道。县镇两级政府和公路管理部门携手修路,重新划定停车位、斑马线和摊点位,增设标志,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居民文明意识,使县城和主要乡镇交通秩序逐渐向好,群众行路难的状况日益改观。

    干部日记换内容草鞋村变皮鞋村

    “十里桥人行道改乡村公路,涉及30户108人,还需铺沙,需3000元160个工日;镇福利院扩建,可容50人,需投25万元;桃坡村黄进伟,4人,特困,1子1女,有辍学迹向……”这是青溪镇党委书记陈一凡今年工作日记本上的部分内容。密密麻麻的文字,饱含了一位党政干部关注群众切身利益的拳拳之心。

    今年以来,镇远县大力转变干部作风,强调“干部沉下去,民生好起来”,要求将民生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工作日记。新年期间,县委书记蒋映生访贫问苦,来到县城下岗工人杨明祥家。老杨腰伤多年难干重活,全家收入仅靠他每月126元的低保费。蒋映生当即掏出500元递给老杨,并将杨明祥家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随后,县委要求民政、劳保等部门,对全县无房户、特困户、“零就业”户全面摸底,目前已拟定了逐步解决方案,对240家城乡无房户,将由政府出资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无偿或低偿提供无房户居住,今年拟建4000平方米,力争三年左右彻底解决。

    各级各部门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进村进厂进社区,了解百姓所思所盼,记“民情日记”、“民生日记”为民办实事。青溪镇大塘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许多人大冷天还穿草鞋,人称“草鞋村”。近年得到县镇村干部大力扶助,九成村民掌握了1—2门技能和农村技术,跑运输,搞建材,进厂做工,种植特色果菜,全村很快脱贫致富,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2680元,成了县里有名的“皮鞋村”。(何昌华 袁尚凯 李镇江 陈大鹏)

 
 
 相关链接
· 长假与民生:中国长假关注民生细节体现和谐理念
· 吉林省长韩长赋接受集体采访:关注民生 和谐发展
· 两会新华时评:政府工作报告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 袁纯清: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注民生狠抓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