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闭幕的2007中国・大同国际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热浪持续,延续至4月3日,共有21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30.28亿元人民币。这是山西省大同市把今年确定为“项目攻坚年”的一项大的举措,也是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作风建设年,狠抓落实年”的大举措。
为什么要进行项目攻坚?看4月18日《山西日报》刊登的全省11个地市排名中的其中一项:2006年大同市的经济增长指数是第11位。去年,一个“5・18”煤矿事故就有深刻的经验教训。辉煌的“煤都”之下掩盖着经济发展的严重缺陷,煤炭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一半的畸重结构脆弱之极。
毫无疑问,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以经济的转型为途径,转型的“牛鼻子”就是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的难点―――破除“煤干部”的“煤情结”
“煤炭干部”长期养成的“惟煤意识”缺少抓项目的眼光,“煤老大”的位子让一些干部失去了抓项目的能力,“煤情结”致使抓项目的水平欠缺。这些恰恰是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如何破解?大同市委、市政府为此以目标考核为抓手,推动全市项目建设。全市实行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以来,项目建设始终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权重占县区、开发区的25%-35%。此项内容的列入,改变了以往单纯靠审批来管项目的做法,将干部推向项目建设第一线,综合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工作的思路、知识、能力和水平。2006年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中,“十五”项目建设发展较好的灵丘县、南郊区等干部多人得到提拔和重用。科学合理、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全市干部,特别是县区领导干部思想上引起强烈震动。2002-2006年度,全市共考核生产建设项目526项,签约项目29项;“两区”开发项目44项,市县区为民办实事项目56项。
他们还对重点项目建设进行实时监控,全程管理。市考核办牵头,依托各责任部门逐步加大监控力度,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服务,促进项目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首先责任部门监控。建立项目月自查、季分析、半年观摩、年终总结的推进制度,随时了解动态,及时沟通信息,掌握项目进度和投资完成份额及其他考核指标。其次重点监控。对列入“6656”工程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对投资完成、资金到位和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新开工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等情况,进行深入的督导检查。
重点项目的发展,实现了投资规模扩张,保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从2002年到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5.69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投资总和的3.1倍,年平均增长28.26%。在投资拉动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96.1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05.95亿元,年均增长13.58%;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16.7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15亿元,年平均增长34.98%。
项目发展的方向―――破“一煤独大”之弊
因为煤炭,到大同谈项目多与煤有关;因为煤炭,过去许多发展的项目以高能耗为主;因为煤炭,掩盖着大同贫困县,还有那些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因为只看重煤炭,上规模的起到龙头拉动作用的农业项目在这些县里少之又少……
项目攻坚,就是要攻过去那种靠煤“铆合”的结构。按照调整结构的方向,初级煤产品的项目一步步地被剔除。当年产1500万吨的塔山煤矿在建成之后才开始一步步走向循环经济,今年4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的位于左云县的马道头煤矿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这一次,是北京、广东、山西三家强势煤电集团共建这一循环经济园区,这不能不说是大同人思想观念的一次大飞跃。
抓项目建设,严把考核关。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出台,严格控制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杜绝县区把已完成的项目列入当年计划,从项目一开始就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标准。对没有取得环评许可、违法占用土地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因为这样的决心下得早,其效果慢慢显现出来:经过前几年的硬性坚持,2007中国・大同国际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上涉农项目较多,主要有肉牛养殖及深加工、珍稀野生食用菌栽培及加工、小杂粮加工、黄花贸易等。此外,签约项目还包括大型仓储物流基地、商务休闲会馆建设、花岗岩板材加工、儿童服装加工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等项目。翻开《大同市2007年重点续建、新建、前期项目表》,292个项目中,电力、工业、煤炭项目共161项(其中有13项是煤矿建设和技改项目),农、林、水、气象共33项,城建环保项目共54项……由此看出,大同总体发展方向上,靠煤但不唯煤,稳煤但不单纯靠煤,正在一点一点地融化“一煤独大”的结构坚冰。
项目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民疗“煤伤”
煤炭的重量太重了,普通百姓多年来享受不到煤炭带来的利益。所见的是煤炭给大同带来的灾害:本就风大之地,还要吸食煤尘,本就位于盆地,电厂住在城区,二氧化硫的味道弥漫其间……所看到的是一年年落后于其它城市的生存条件……百姓身心两创伤。
能为百姓做的事有许多,但是大变化靠的是大项目的启动。像去年启动的赵家小村污水处理工程、山西合成橡胶集团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工程、大同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今年启动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房建设工程等……无不牵动着百姓的心。这些直接服务于百姓的项目,尽管没有大额的财政收入,但这恰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项目中的交通、水利、市政、旅游、文教、房地产、宾馆酒店全面开花。一批高危路段的路况得到较好治理,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得到提高;通信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58.4万人、11.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各县区依托企业,在项目上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建设。列入国家级镁业生产基地的广灵精华化工集团,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实现利税收入4100万元,对财政的贡献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50%;2005年投资新科农牧肉羊基地建设,针对农业县区特色,采用“基地+农户”的方式,创造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南郊区引进的夏进乳业,带动全区农民养牛1.6万头,每年养牛户增收一万多元。“为民办实事项目”侧重生态、文化、民生等领域,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在突出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事业项目、公用服务项目的投入。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当年见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高剑艾 李登明 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