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数量和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9日   来源:内蒙古日报

    “家里俩孩子,大儿子前几年已参加工作,小儿子即将大学毕业。”谈起全家人的未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蒙古族居民朝鲁充满憧憬。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蒙古族人口数量、素质均已得到全面发展。与朝鲁一样,成千上万的蒙古族家庭正享受着人口发展带来的“红利”。

    内蒙古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47年,内蒙古总人口为561.7万人,其中蒙古族83.2万人。至2006年底,内蒙古总人口增至2392.35万人,蒙古族人口则增至423.83万人。

    解放前,因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加上连年灾荒,正规医院、医生、药品稀缺,梅毒、鼠疫、肺结核、克山病、布氏杆菌病、甲状腺肥大等各种疾病肆虐,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蒙古族居民的健康问题,不断加大医疗体系建设和资金投入,先后开展了驱梅、灭鼠及地方病普查、防治等工作,蒙古族居民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逐步提高。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学会秘书长郝树君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蒙古族居民的平均寿命已上升为64.1岁,是自治区成立前的两倍。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蒙古族居民的平均寿命已提高至68.55岁。

    60年来,蒙古族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无正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也十分稀少,小学、中学最多分别发展到377所和7所,入学人数分别为当时总人口的3.52%和0.07%,文盲率高得惊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教育事业尤其是民族教育快速发展,至2006年底,内蒙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平均每万名蒙古族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134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蒙古族高层次人才已遍布海内外。  

 
 
 相关链接
· 内蒙古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开考
· 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探索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草原牧民走进现代生活
· 内蒙古实施“三牧”见成效
·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民心工程群众满意上级不感兴趣
· 内蒙古将在全区范围开展农业保险补贴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