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环保局6月4日发布的《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带来一个好消息:河南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蓝天碧水一年更比一年好。
城市饮用水源地100%达标
与2005年相比,全省水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62降至0.52。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93.9%,比上年提高8.4%。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较轻。
全省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1-3类水质河段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49.5%,比上年减少524.8公里;4类、5类水质河段有所增加;劣5类水质河段占29.2%,比上年减少300.8公里。
2006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比上年提高2%。其中,平顶山、许昌、濮阳、济源4个省辖市水质级别为优,其他14个省辖市为良好。
城市空气质量大多良好
2006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9%,比上年提高3.3%。18个省辖市中,除许昌、平顶山为轻污染外,其他16个省辖市空气质量级别为良,无中、重污染的城市。2006年,全省酸雨平均发生率为1.4%,比上年减少1.9%。出现酸雨的城市为洛阳、南阳、济源,其中洛阳市酸雨发生率在20%以上。
噪声污染得到较好控制
2006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5.1%,比上年提高3.9%;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5.8%,比上年提高1%。在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检测中,除郑州、周口为轻度污染外,其他城市都达到好与较好的级别。
电磁辐射仍处“安全区”
随着移动通信基站、高压输变电工程和广播电视发射塔等造成的空间电磁信号的增加,城市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整体有所提高,但总体仍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处于“安全区”。(记者 王映 实习生 泮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