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活动自今年2月份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这一主题,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干部作风在转变,行政效率在提高,服务质量在优化,投资环境在改善。在最近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的695份无记名调查问卷中,95%以上的群众感觉到机关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解决基层和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自治区农业厅开展的“联手抓发展共建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中,仅“测土配方施肥”的示范推广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达9533公顷,共免费为130万农户提供服务。永福县机关单位开展了“送温暖、办实事、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全县各级各部门为群众解决生产、道路、就业等问题100多件,处理群众投诉40多件,办好事实事200多件,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今年3月以来,自治区从区、市、县(区)、乡(镇)等四级行政机关单位选派2.9万多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1.437万个行政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截至5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驻村指导员已召开各类座谈会8.56万次,走访农户182.5万户,平均每名指导员走访农户60户以上,共撰写调研报告1.5万多篇,提出合理化建议10万多条。指导员在后援单位的支持下,着手帮助农民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急需解决的困难,并在培训新型农民、改善基础设施、救助困难群众、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建立和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化办事流程,严格限时办结,提高办事效率。柳州市5月中旬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再次大清理,把50个部门保留的52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目录管理,对审批事项、依据、条件、程序等实行公开,并在市办证大厅建立了电子触摸屏,向所有服务单位和个人公布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图,聘请20名社会监督员对行政审批办证服务进行全方位监督。还出台了并联审批暂行办法,将业务量大、涉及面广、群众反映较多的基建、工业技术、占用和挖掘城市道路等领域作为试点,不仅确定了主、协办单位,还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环节,实现了行政审批第二次大提速。1至4月底,全市共接办行政审批事项达15.16万多件,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
抓紧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努力为群众和投资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自治区建设厅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审批机制,申请人只需到政务服务中心提交申请材料和领取审批结果,剩下的事情由政务服务中心代办。同时,通过厅长授权,授予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首席代表)受理权、协调权、督办权、即办权等4项权力,行政审批即办事项由首席代表直接审批,减少中间环节,加快审批进度,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至5月30日,政务服务中心审批完成的1500多个项目,无一超过规定办结时限。河池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和“一条龙”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坚持办事沟通零距离、工作程序零障碍、服务质量零差错、规定之外零收费、服务行为零投诉的“五零标准”,目前全市已有101个职能部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办公,中心日均受理事项100件左右,办结率达100%,实现零投诉。崇左市8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使办结事项平均天数由原来的7天缩短为现在的2天多,80%以上的事项实现当天办理。
严格行政效能监察,推动各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年3月中旬,区直机关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在自治区监察厅正式启动,该系统连接区直33个厅局135个重点项目岗位,对这些岗位所开展的每一项审批业务实行统计和监控。电子监察系统直接推动了区直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根据135个重点岗位的统计,各种审批事项的平均办结时间从1月份的4.2天下降到4月份的0.64天。自4月1日以来,区直机关135个重点项目岗位的所有审批事项再没有发生过超时办结状况。
良好的服务环境,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加速发展的重要推手。贺州市从整顿干部作风入手,以“三项制度”为准绳,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全市“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今年1到5月份,该市共引进新项目253个,新签项目投资总额56.12亿元,同比增长45.35%,到位资金38.66亿元,同比增长35.22%。南宁高新区通过开展引导咨询、特事特办、难事协办、上门代办等“七个特色服务”,招商引资呈现良好势头。到5月底,新引进入区企业126家,总投资4.78亿元。钦州市钦北区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在皇马工业集中区采取现场审批的办法,约请项目业主和涉及的项目审批单位现场解决问题。今年1-4月,该区共引进新项目18个,合同投资额3.63亿元,到位资金1.5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45.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40.8%。(韦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