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与特色优势产业论坛在格尔木市石油社区会议中心开幕。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开发办经济社会组、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的代表们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为柴达木循环经济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绘写蓝图。论坛由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魏杰主持。
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向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介绍了青海的资源分布和资源开发情况。他说,青海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柴达木地区被誉为“聚宝盆”,区域内的油气、盐湖、有色、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16.27万亿元,占我省总价值的95%,占全国的13%。由于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特别适合建立循环经济工业产业链,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将青海省柴达木地区列入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13个试点产业园区之一,这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带来了大好的机遇。我们争取利用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初步构建柴达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他希望借助论坛这一平台,建立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交流互动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园区在园区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据了解,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在下午的论坛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经济社会组副组长费志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铁镛,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化工学院院长、研究员张密林,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主任、研究员黄学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刘会洲,浙江海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海贤、省科技厅厅长解源、海西州副州长吴海昆等9位专家对柴达木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开发力度,合理科学建设园区,打造高原特色循环经济模式,走科学开发之路,实现《青海省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及将格尔木建设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明星城市等课题提出了各自独到、精辟的见解。(作者 建华 王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