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福建省财政部门立足于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将“生财”和“聚财”有机结合,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堵塞漏洞,实现发展经济与财政增收的良性循环,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
让财政性资金释放最佳效应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省底子薄,包袱重,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均衡,实际财力不足,日益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障碍。如何让财政性资金释放最佳效应?
近几年来,福建省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及时转变方式,集中有限财力投入到培植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四大方面。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全省经济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省财政近年来把资金的支持方式由过去的支持个别企业向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转变。重点支持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扶持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高技术产业集群。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70个,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左右。
由过去的扶持具体项目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转变,这是福建省财政近年来支持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近几年,省财政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原有的陶瓷、电机等六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开展技术、信息、咨询、检测等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大力支持产业和区域平台建设。另外,按照建立新型工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省级财政去年统筹3000多万元用于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省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预算内外和政府性基金,并积极争取国债和中央补助,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了公路、铁路、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全省共投入385亿元,建成了“罗长”、“漳诏”等高速公路,提前一年实现了各设区市到省会福州“四小时交通经济圈”,实现了福建省高速公路与周边相邻省份的全面对接。铁路建设方面,全省财政共落实铁路建设资金170亿元,加快建设了“温福”等5条铁路,总里程达到1800多公里。
为了保证外贸出口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省级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5亿多,全额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确保出口退税超基数的资金需要。今年,省财政厅根据福建省外经贸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研究出台了《福建省出口品牌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为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搭建好平台。
据了解,福建省2005年集中了原来分散在企业资本金、项目补助或技改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总额近8000万元,比重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去年,省财政借助水利建设资金整合平台、扶贫开发资金整合平台等8个平台,将政出多门、缺乏统筹的支农资金拧成了一股绳。
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需要财政通过公共服务解决。但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外部性较强,同时各地财力难以独自承担,迫切需要省级财政统筹安排。
近几年,福建省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江河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即按照“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在加大省级财政对上游欠发达县市转移支付及补助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2003年,福建省首次设立了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年资金规模2800万元,并制定了《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5年至2010年,闽江流域各主要城市如福州、三明、南平等都将每年从财政中分别安排1000万元、500万元、50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统一的闽江流域整治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环境治理。近3年内,上述流域水质明显改善。
福建省还鼓励资源消耗少、高利用、低排放、生态型的工业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去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节电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今年,省级财政进一步安排5000万元,支持节约能源、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在支持农业生态建设方面,去年,省财政共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2.14亿元,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分类管理和资金补偿办法,建立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同时省财政还在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矿山生态保护等方面,安排了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态保护。
去年,福建省生产总值高达750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4%,创1998年以来增幅新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去年福建省财政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达到1012.77亿元,增长28.4%。
福建省财政部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局,积极转变和拓展理财思路,创新支持手段,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促进了福建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