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宋秀岩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资源潜在价值15.5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其中有石油、天然气、钾、钠、镁、锂、锶、硼等优势矿产资源,特别是钾盐、锂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1%和85%。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柴达木地区就拉开了资源开发的序幕,特别是“七五”至“十五”的20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规模。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青海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双重任务日益繁重。我们经过认真调研,审时度势,把握柴达木盆地发展的未来,提出了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设想,组织力量深入论证,及时制定具体方案,积极向国家申报。2005年10月27日,国家正式批准柴达木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的地位、作用以及推进的思路、措施有了新的认识。
区域特征独特 地位作用突出
与全国其他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自然条件特殊。柴达木盆地作为青藏高原唯一一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殊,盆地面积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8%。二是资源组合配套。试验区内蕴藏了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各种资源,特别是这些资源间的关联性强、融合度高,是国内少见的资源能源集中地区。三是发展潜力巨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青海乃至国家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正处在规划、开发、建设的新起点,其长远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不可限量,有形成强大综合实力的内在基础。因此,做好试验区的工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的一种生态经济,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发展模式。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既可以为高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有效模式,又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探索有效模式。这是国家交给青海的历史性任务,也是青海实现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举措。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青海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的现状看,柴达木资源开发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产品多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多系采集和挖掘业,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推动。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托盆地内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互相转换,最终达到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青海是一个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省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一方面要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实现两者双赢的结合点,就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在减少物质消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在减轻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必然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是在更高层次上推进青海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比例由“一、二、三”发展到“二、三、一”,最终优化到“三、二、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青海的现实出发,发挥优势,找准路径,选择一条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和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研究推动青海的资源开发问题,以新的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走过去的老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青海资源优势同后发优势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
明确工作思路 科学编制规划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典型的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园区。我们开发建设的总体设想是,不断推进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就是加快资源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型,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有效配置,就是加强对资源的规范管理,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在各种利用方式间和企业间科学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循环利用,就是推进各产业体系之间原料、产品、废弃物的相互融合与利用,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的有效衔接和相互协调,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的需求,最终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深化对柴达木资源的潜在价值、市场需求、开发能力等方面的战略性研究,围绕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完善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好具体的、详细的资源循环利用整体规划,进而形成项目规划。特别是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突出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转化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和要素支撑进行统筹规划,深入研究资源的组合与配置、产业链的形成与衔接、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扩展等重点问题,科学论证规划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既规划源头项目,又规划下游项目,既规划产业链纵向延伸的项目,又规划能够促进资源、企业、产业之间横向连接的项目,积极构建延伸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及其相互结合的产业链,倾力打造“中国盐湖城”和“中国碱业基地”两大特色品牌。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聚集
一个产业的确立和扩张,必须有一批企业作支撑。因此,围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和拉伸企业的产业链条尤显重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一个以自治州为整体区域的产业园区。在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一方面,应防止行政区划之间、区域之间、矿区之间、园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相互分割、各自为阵;另一方面,要杜绝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分散开发、小型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开发。为此,我们将着眼于资源的禀赋状况、产业链条的衔接、基础条件的具备、产业集群的形成,加速优化产业布局和要素配置,构建起点面结合、产业集中、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循环工业园区,推进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聚集。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坚持走矿区矿山+骨干企业+重点城镇+工业园区+特色产业的路子,引导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向资源禀赋优良的地区布局,向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布局,既注重通过园区的建设和各类设施的配套来吸引和聚集企业,又注重通过重点骨干企业的布局来吸引生产要素,实现骨干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优势产业以链条形式延伸,从而形成上下游企业有机衔接、循环布局,不同行业横向连接、有效组合,资源能源相互转换、梯级利用,特色优势凸显、产业高度聚集的发展格局。
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配套功能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功能配套尚不完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改善这一地区的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通过政府规划、财政扶持、企业参与、多元筹资的方式,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能源保障系统、公用设施集中服务系统,实现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骨干铁路、地方支线铁路和公路项目,加快推进电网资源向新型矿区延伸,全力抓好水资源的保护、治理、调配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改造和配套。二是注重资源开发的后续保障。针对柴达木盆地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地质依据不足、后备资源保障程度低的问题,通过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商业性勘探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重点地区、重要成矿带和稀缺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探明储量,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强重点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根据地域人口流动情况、城镇化进程及产业聚集状况,打破县级单位之间的行政区域限制,整合优化现有的教育、卫生等资源,从全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统筹配置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四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着眼于让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青海最佳投资创业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产业配套、劳动用工等产业服务,积极构建银企联络平台,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切实为园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千方百计营造让各类投资者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的法制环境、顺心的体制环境和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大力招才引智 加快技术攻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是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育。紧紧围绕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整合各种科研力量,支持企业同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全力组织科技攻关,尽快攻克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是必须摆在突出位置的工作。着力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科技和人才投入,加快科研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有效的约束和奖励机制引导科研人才同工业园区、主要矿区和大型企业对接,进行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大力招才引智,依靠社会力量攻克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搭建吸引社会才智的平台,我们成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旨在充分发挥研究院的载体作用,面向全国全世界吸引人才、汇聚人才。同时,创新招才引智的理念,树立招商引资实际也是招才引智的意识,提高招商引资的门槛,大力引进一批工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的国内外一流企业,在引进资本、资金的同时,带动技术和人才流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开发动力
在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是在落后地区探索最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只能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在推进中不断探索。在思想层面上,不论是柴达木盆地的工业发展,还是整个经济建设,都要注重体现“循环”的特点、打响“循环”的品牌,始终用循环的理念、循环的模式、循环的措施来推动,真正使柴达木盆地走出一条区别于以往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工业化路子。在政策层面上,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国家的政策,认真借鉴全国各地关于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政策;要结合柴达木的实际研究制定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工作层面上,要注重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的办法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凡是不需要政府投资解决或政府投资难以解决、无力解决的领域,都积极通过政府规划、财政扶持、项目业主参与、多元化筹资的方式来推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加大资本市场筹融资力度等有利于推进改革创新的保障建设上。(作者: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