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强卫、宋秀岩率青海党政代表团赴辽学习考察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25日   来源:青海日报

    青出于蓝谋发展,海纳百川求跨越。在青海的开发建设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勃勃的生机。河湟谷地、瀚海戈壁、万里草原上,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展开,到处呈现新景象,新气派。

    地处世界屋脊,居其高而可望其远。青海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放眼全国,胸怀世界。以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走向省外,踏出国门,到各地取经取宝,借鉴发达地区的新经验、新成果,充实丰富自己的发展实践。

    9月16日至19日,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省委副书记、省长宋秀岩,省委副书记骆惠宁率领的青海省党政代表团再次走出青海,赴东北振兴的重要省份———辽宁省学习考察。

   感谢之旅学习之旅合作之旅

    自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辽宁省对口帮扶青海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的情况下,对青海的帮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给了青海人民物质上的无私援助,也使青海人民在精神上受到了激励和鞭策。

    11年来,辽宁省坚持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开发式扶贫相结合,坚持对贫困人口的经济资助和智力扶贫相结合,坚持对口帮扶和经贸合作相结合,无偿援助各类扶贫资金和物资3亿多元,共实施帮扶项目610多项,为改善青海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干部群众素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年来,帮扶工作结下了累累硕果,为全面加强两省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使两省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辽期间,省党政代表团与辽宁党政领导共同回顾了帮扶合作历程,就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进行座谈,两省政府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对口帮扶扩大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表示,作为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中的两个重要省份,辽宁和青海目前都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两省将进一步携起手来,推进扶贫帮扶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继续加强干部交流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合作;加强旅游项目的合作开发和信息、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合作。

    一路走过,一路收获。青海省党政代表团先后到沈阳、营口、大连等地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考察,代表团一行进企业、入园区,问情况、听介绍、看规划,与辽宁的同志亲切交谈,交流改革发展的经验。看到辽沈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铿锵的步伐,每一位代表团成员深受鼓舞,在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高兴、振奋的同时,大家心中充满了一份深深的感想和思考。

    抢抓机遇 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被誉为“共和国工业摇篮”的辽宁,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曾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辽宁乘势而上,加快发展。200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257亿元,同比增长13.8%,今年上半年增速达14.8%,而沈阳、大连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更是以年均16%、17%的速度增长。

    青海省代表团成员谈到辽宁近几年的发展时,十分感慨。他们说,踏上这片土地,看到的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辽宁人的言谈变了,心气变了,辽宁的人气旺了,城市美了,生态好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正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必然结果。青海作为后发展地区,一定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学习辽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开放意识,取长补短,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辽宁等省份在经济总量很大的基础上,仍然实现了高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快青海发展,代表团每个人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大家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青海的发展与自己过去比,的确是取得了很大的变化和成绩,但与辽宁、与发达地区比,则显得很不够。青海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发展理念和开放意识上。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以主动融入的姿态,融入全国发展的新格局中。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自觉地、持续不断地向发达地区学习,在学习开放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畏艰难锐意改革敢为人先

    “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

    在经济转轨的困难时期,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铁西区,面临着企业停产、200万工人下岗、污染严重等严峻的问题。沈阳市铁西区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布局,谋求经济社会、城市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他们通过“东搬西建”,把部分老企业从铁西区搬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市区与郊区形成的地价差获得资金,帮助老企业安置职工、转换机制,技术改造、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让老企业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同时,为政府赢得了改革资金,用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美化居住环境。

    在东北振兴中,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省情,将国家的政策与本省实际有机结合,不失时机、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起步区规划近200平方公里,利用沿海废弃的盐场和荒滩,建设产业基地。目前,“五点”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8.9亿元,批准入区注册项目289个,项目投资总额1118.8亿元,其中外商投资总额35.1亿美元。国内外一些大企业集团的项目相继落户,推动了沿海产业基地临港产业快速形成。

    考察了铁西新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后,青海省党政代表团成员深受启发。强卫书记称“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为神来之笔。宋秀岩省长说,辽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代表团成员们说,辽宁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勇于创新,锐意改革;更加关注民生、凝聚人心;辽宁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改革精神,决策求实、工作务实、作风扎实的务实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大家认为,辽宁在认真实施国家战略的同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审时度势,找准自身发展路子,还积极推波造势,把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推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提出,让过去黄海、渤海边上的盐碱滩涂变成了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宝地,使辽宁向外翻了个漂亮的“筋斗”,催生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辽宁。这些体现了敢为人先的大气魄、做大做强的大手笔、求真务实的好作风。行易而知难。许多事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我们要学观念、学精神、学方式、学作风,认真借鉴辽宁的成功经验,结合青海实际,很好地消化吸收,加快青海发展。 

    充满自信扩大开放瞄准一流

    在辽期间,青海省党政代表团一行先后走进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规模大、产值高,而且在发展势头、经济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绩。

    沈阳机床公司目前中高档数控机床已具备了为国家重点项目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通过成功并购德国希斯公司、重组云南机床厂、昆明机床厂等,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全新结构布局,公司正向“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公司”的目标迈进。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名列全国制造业500强,正成为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重要研制基地。作为民营企业的远大集团产销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同行业第一。

    青海省代表团考察了沈西工业走廊、大连开发区、大窑湾保税港区、大连软件园等园区。目前,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2185个外商投资项目落户大连开发区,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3家,日本的佳能、东芝、三洋,韩国的浦项、现代,法国的道达尔,美国的辉瑞,德国的大众、蒂森克虏伯等企业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的业绩,英特尔项目也正在入驻,一批国内外大公司已把中国北方地区的总部设在大连开发区。作为“大连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的核心项目———大连软件园,已引进软件企业180多家,其中1/3为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16家。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不断扩大开放,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59.9亿美元,同比增长66.7%,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又增长了99%。今年,大连市成功举办了夏季达沃斯会议,与世界现代企业的领军人物零距离接触,提升了辽宁和大连的对外知名度。

    几天来的参观考察,青海省代表团成员切身感受到了辽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和辉煌成果。他们说,辽宁在老工业基地新一轮的产业提升中,对国有大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整合、利用国内外市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体制性障碍,打开了联合发展新兴产业的大门;坚持从全国和世界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出发,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全力打造全国乃至东北亚地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努力形成世界级的新兴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借力加快发展。与此同时,辽宁省经济发展几个长期处于弱势的指标急剧上升: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出口产品交货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连年攀升。

    大家认为,加快青海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主动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之中,融入世界发展的大势之中。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开阔的视野,一流的眼光,一流的标准来谋划青海的发展。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不断加强与外界交流,扩大合作,不仅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还要努力招大商、招强商;突破体制性障碍,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项目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推动;认真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准备工作。

    看到各类人才云集大连软件园,推动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青海省代表团成员感触颇深。他们说,大连依托本地教育人才资源,通过建设一流的园区硬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来投资兴业。我省人口少,人才底子薄,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培养本地人才,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引才机制,让各地、各类优秀人才为青海的发展服务。

    在大连,当地干部总这样说,大连不仅是辽宁的大连,也不仅是东北的大连,还是东北亚的大连,是世界的大连。辽宁是东北惟一的沿海省份,辽宁把“五点一线”建设定位在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把自己的发展置身于全国、东北亚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中。这体现了大连和辽宁人的大局观念和全球意识。这几年,辽宁发展很快,而辽宁人却总说,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辽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体现了辽宁干部群众的忧患意识和追赶意识。

    的确,对青海来说,现阶段仍是发展得不够、对外开放得不够的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具备这种大局观念和全球意识、忧患意识和追赶意识,努力克服自我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在未来的发展中预先谋划、占领先机、跨越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东北振兴,首先要人心振兴。2004年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花大力气完成了棚户区改造,较好地解决城市“零就业家庭”问题,让困难职工家庭感受温暖,看到希望。

    沈阳市举办了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园占地246公顷,荟萃了北方植物种类,集中展示了五大洲的园林和建筑艺术特色,凸显出生态与环保理念。同时,沈阳全面启动了城市水系改造建设工程,重现了百年前“浑河晚渡”胜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4%,人均绿地达12.8平方米,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辽宁省依托沈阳故宫、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刘老根大舞台等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注重挖掘地方民间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等方面都给青海省党政代表团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代表团成员这样评价,辽宁省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民生,凝聚起民心,形成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大动力;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意识深入人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他们认为,青海民族文化多元、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独具,一方面要学习辽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验成果,一方面要加强两省的合作,推进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海肩负着加快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历史重任,辽宁取得的成就为青海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新做法。

    海纳百川,而成其大;水积细流,乃成江河;远渡关山,不虚此行。在我省上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省党政代表团远赴辽宁考察取经,在感谢辽宁人民无私帮扶的同时,推进了两省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更收获了辽宁在东北振兴伟大实践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成果,必将对青海的西部大开发事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 乔睿)  

 
 
 相关链接
· 宋秀岩与张伟就举办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进行交流
· 宋秀岩慰问教师 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致节日祝贺
· 宋秀岩视察青海省政务视频会议系统试运行情况
· 青海村通工程全落实 王旭东宋秀岩和村民通电话
· 宋秀岩强调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宋秀岩:扩大养殖规模保证市场供应确保价格平稳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