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下旬,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派出11个督察组,对各地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督促检查。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这样认真细致的督察工作已经开展了多次,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山西省以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抓手”推动“三农”工作,思想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劲。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从山西省农村生产力实际状况出发,提出按照经济上有新发展、设施上有新改观、机制上有新进步、环境上有新面貌、素质上有新提高的思路,加强分类指导,全面落实规划和措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决策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切中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新山西的主题。
全省上下不断努力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90元,连续三年以10%的速度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已经达到1540.1元,同比增长22.7%,增幅又加快6个百分点。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走一条符合省情、效果良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山西省农业底子薄、条件差,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提升农业发展的内力和后劲。对此,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要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省委、省政府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年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民的直补,并从2005年开始全部减免农业税及其附加,2006年全省财政“三农”投入达到120.6亿元,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三农”资金又较去年增加19.2%。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财政新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资金60%以上要用于农业和农村。除此之外,还在矿产有偿使用收入及煤炭综合补偿基金中安排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建设。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搞好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山西省在这方面持之以恒。大同县陈家堡村农民李巨相,去年采用“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种植18亩玉米,产量接近翻番,亩均增收230元。像李巨相这样通过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尝到甜头的农民,目前正在各地不断涌现。
五年来,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50多万亩,建设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159.62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到0.47。去年又全面启动实施了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工程田833万亩,工程示范田259.6万亩,亩均增产粮食50.8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71元。
实施兴水战略六大工程是山西省擎出的又一大手笔,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安排重点小型水利工程、雁门关生态畜牧、小型水利维修项目228项,总投资2200万元,可新增灌溉面积1.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36万亩。
如何使更多的农民熟悉掌握农业技术,直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五年来山西省深入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去年启动实施以来,已发展科技示范户2.2万户,示范户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提高15%,每亩节本增效100元,辐射带动40多万农民运用实用新技术。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今年上半年晋中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00多元,同比增加近200元。太谷县秀水镇农民张向质说: “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农民摸着腰包打心里叫好!”张向质的感慨,代表了全省各地农民的心声。
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还快了1.7个百分点。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截至去年底,全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20万人,仅今年1-7月份,就新转移25万人,新增务工收入10.2亿元。沁源县东柏子村农民刘建会过去一年的收入不足3000元,在本地一家企业务工后,每个月就可以领到2500元的工资。
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则使农业比较效益日渐提高, “依土”农民从土地上得到了更多的实惠。2003年以来,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和东西两山杂粮干果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今年起又重点支持24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建设。运城市在全市形成了四个优势产业带和五大特色种养基地,并大力发展 “一村一品”工程,上半年全市农民现金收入达到1597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扶持中不断壮大,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日渐提升。古城乳业、水塔老陈醋、粟海集团、龙海实业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平遥龙海实业有限公司去年带动2200多户农民从事肉鸡养殖,效益最好的养殖户年收入达9万元。
投资2635亿元发展 “两区”经济,改善 “两区”人民生活,一年来, “两区”开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与此同时,四大扶贫重点工程扎实推进,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2003年大规模实施扶贫移民以来,每年有5万人搬出山庄窝铺,开始了新的生活。
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山西省农民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许多农民的日子却仍旧贫困,自然条件恶劣是一方面原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 “瓶颈”。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带来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有利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农民群众需求就能更好地满足。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求, “十一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设施,努力使山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和突破性的发展。
以建沼气池为纽带改水、改厨、改圈、改厕,使农村群众的生活向文明迈出一大步。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发展沼气用户36万户,仅今年前8个月,全省就新增16.4万沼气户。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认真抓好农村路、水、电、通讯建设,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长治市13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236个重点推进村正稳步实现 “四化”,这些村共完成街巷道路硬化1379公里,322个村完成村庄绿化,95%以上的村实现净化,267个村达到亮化的标准,还有1.86万户农民新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
2003年10月,山西省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4年来,全省累计已有1312万参合农民得到补偿,补偿金额达到4.93亿元。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覆盖99个县 (市、区),覆盖农业人口达到2091万人。同时,全省115个有农业人口的县 (市、区)已全部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75.5万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体系。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正在改变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更多的农民开始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娄烦县静游镇东六度村在完成 “四化四改”的同时,建起了标准化卫生所,诊断、妇幼、治疗、药房一应俱全,村民郝栓梅高兴地说: “以前输液都得去县城,现在小病根本不用出村,方便多了!”
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是宏伟壮丽的,我们肩头的使命也是光荣艰巨的。只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三晋农村就有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