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23日电(记者韩冰、徐亮)金秋时节,地处深山的河南省南召县东花园村文化广场,一年一度的“文明之星”评选活动结果揭晓。评选出的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公婆等模范戴上了红花,他们的彩照被贴在文化长廊最显眼处,村民们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这是这个山区县“百里文明长廊”文明创评的一个掠影。位于伏牛山南麓的南召是河南省深山县和国家重点扶持县之一。近年来,南召县把培育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 把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搬”到了广大群众中间,把新文化、新观念“种”到了广大农村,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引”到了农民家里,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培育了乡风文明,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用群众身边的道德楷模引领农村社会风尚。南召县在农村广泛开展以评选文明家庭、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等为内容的“文明之星”评选活动。他们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公推公选”或“海选”的方法,让群众投票评选自己心目中的“文明人”。
经公选被评为全乡好媳妇的南召县太庙乡罗沟村村民付主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侍奉瘫痪在床的公公,10余年从未嫌弃,直到老人过世。婆婆在她的照料下,今年93岁了仍身体健朗。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妇女人人争当孝敬公婆的好媳妇。据统计,全县每年评出文明家庭2500余户,好媳妇、好公婆8000多人,致富状元3000人。
眼下,为乡邻婚丧嫁娶“凑份子”而出现的“人情债”,成为当前农村群众的一大经济负担。崔庄乡马良村红白理事会成立后,采取新事新办、新事俭办,出面置办一切事务,既减轻了群众负担,又实现了移风易俗。经过逐步完善发展,南召县普遍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禁赌协会、计生协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形成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他们还通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培育文化中心户、组织文化活动等,使农民群众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素养。 县乡建起了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体育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乡镇全部建起了宣传文化站,全县80%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及体育活动场地,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8%,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个县还通过民办公助、集体扶持、个体经营的灵活机制,把农村散兵游勇式的民间艺人,“整编”组成文艺团体,由文化部门参与指导节目创编,为群众培养起一支永驻乡间的文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