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特殊的奥运会,这是一场气象服务的盛宴,2007年的金秋十月,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高温、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似乎分外眷顾申城上海,以“贴身服务、精细服务、互动服务”为宗旨,在上海市政府和特奥会执委会的领导下,在中国气象局的组织协调下,在全国气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上海气象人收获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轻柔的江风掠过外滩,上海的夜色华美璀璨,10月11日晚,特奥圣火在上海江湾体育场徐徐熄灭,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从火炬跑到特奥赛事,从开闭幕式到相关活动,上海气象人用精细、贴身、互动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她活力四射的一面,140多人的特奥气象服务志愿者队伍也张开她温暖宽容的臂膀,播撒着爱心与希望。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特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今明两年我国承办的国际三大赛事的气象服务中开了个好头。这得益于中国气象局、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相关气象部门的大力配合,得益于“贴身服务、精细服务、互动服务”的服务宗旨。通过特奥会气象服务,充分展示了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大城市气象预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气象服务积累了实战经验。
只有想不到的 没有做不到的
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运会、2008北京奥运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三大国际体育赛事,自开始承办的那一天起就牵挂着无数中国人的心,而气象服务工作,更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上海特奥会气象服务工作动员大会,上海气象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誓言。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提出明确要求,“一定要充分认识办好上海特奥会的特殊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视察上海气象局时表示:“今年的特奥会很重要。尤其是开幕式,有几万人在露天参加大型表演活动,如果一场大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气象部门要做好预报服务,加强特奥会气象服务工作。”
特奥会的脚步愈发临近,特奥的氛围愈发浓厚,全国各级气象工作者的心与“特奥”二字一起蓬勃跳动。中国气象局专门成立了特奥会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特奥服务保障工作。上海气象局成立了特奥会气象服务工作机构,建立每周2次的特奥服务工作例会制度。北京市气象局专程介绍奥运会人工消云减雨工作经验。国家气象中心,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气象部门多次来沪共商特奥气象服务工作。《特奥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和《特奥会人工消云减雨实施方案》《上海区域特奥气象服务综合探测和联防实施方案》几经易稿,正式下发。
8月26日,2007年上海特奥会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举行,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要求,“要举全国之力,集各方之智,调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广泛参与、各方协同、整体推进的格局,要尽全力,全面做好特奥会气象服务工作。”特奥会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的话意味深长,“没有气象的保障,就没有特奥会的成功。要把本届世界特奥会气象服务办出中国水平,办出上海特色,办出国际声誉。”
特奥会开幕前夕,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两次来到上海,检查特奥会筹备工作。
10月2日,上海晴空朗朗,清风徐徐。21时22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二○○七年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而就在午后,昆山、青浦、闵行等地还出现小阵雨天气。“虽然人工消雨是世界性难题,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就会进行百分之百的尝试。”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等气象部门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齐聚上海。北京“奥运08”人工消云减雨作业队也专程赶到上海支援。
10月2日上午,上海上空云层很厚,通过精细化的预报分析,上海及周边地区有降水云系生成,可能有短时阵雨天气出现。上海市气象局果断下达人工消云减雨指令,飞机沿降水落区预报目标区域进行飞行作业,有效抑制了降水云系的进一步发展生成,上海中心城区没有出现降水。傍晚起云层逐渐抬升变薄,天空逐渐打开,露出了令人欣慰的夕阳,此时,距离开幕式只剩下几个钟头。
特奥会气象服务的“幕后功臣”
说起特奥气象服务工作,上海特奥气象服务中心协调办负责人沈利峰如数家珍,“为了做好特奥会的服务保障,上海市气象局下了很大工夫花了很多心思”。沈利峰扳起了手指头,“我们完全是按照奥运要求,进行特奥会气候背景分析、特奥数值模式研发、在水上运动场设立专业观测设备,在开闭幕式场馆建立了精细化的立体观测网,还建立了环境气象监测和天气实景监测网,这些强大的科技支撑是特奥会的‘幕后功臣’。”
“早在8月中旬,由国家气候中心、上海市气候中心精心制作的《气候背景分析及趋势预测》就送到了上海特奥执委会,关于气候背景的分析精细到十五分钟。掂着这本厚厚的书,上海特奥执委会副秘书长姚明宝十分感动,“气象部门的工作细致及时,服务主动及时。”
“这辆车有点像变形金刚啊。”特奥会期间,一辆“擎天柱”般的气象探测车吸引了众多运动员及观众驻足观看。“这部‘X波段移动雷达’更侧重于天气系统观测,进行精细化预报。别看该车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连一朵云的含水量都能计算,其具备的旋转式雷达扫描范围高达350公里,双油箱有2.5米长,具备持久作战能力。”
特奥会气象服务的前线是上海气象部门,而背后是全国气象部门众志成城、合作联动。6个国家级气象业务和服务中心,16个省(市)气象部门的50多个气象台站参加了特奥气象服务的“大会战”。沈利峰说,“其中,国家气象中心从9月10日开始,每天通过奥运数据交换平台提供十大类天气预报与服务产品共6167个文件,每天将特奥会期间的天气情况作为全国天气大会商的重点,开幕式前后还专门派首席预报员来到上海坐镇。”
贴身精细互动服务守护特奥天空
走进特奥会执委会气象保障组、走进上海中心气象台……“贴身服务、精细服务、互动服务”的特奥气象服务宗旨随处可见。汤绪说,“弱势群体对天气的变化更为敏感,做好特奥气象服务更要彰显‘以人为本’。在特奥会前夕,我们派专家进驻执委会,通过贴身的气象服务深入到特奥会执委会、各个体育场馆等了解需求,充分发挥多轨道气象产品的优势,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服务,同时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受众的反应和要求,第一时间更新预报结果,让服务更具有敏感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这就是我们对特奥气象服务的要求。”
一块电子显示屏,汇总了每个场馆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信息,即时天气播报走进了特奥会指挥中心;一个气象信息岗,志愿者将气象服务工作和气象信息时时提供给上千名前来采访特奥会的中外记者;一本中英文的《气象服务指南》,志愿者将生动描述气象信息获取方式、气候背景、预警指南的3万本指南送进了宾馆、比赛场馆,送到了每一位运动员手中。
“今天天气真好,太阳公公早早就起床了,大概是迫不及待地想看特奥会比赛了吧。天空仿佛一面巨大的蓝色镜子,31度的最高气温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特奥会期间,上海市气象局推出的“阳光三毛看天气”“阳光三毛天气情报站”专栏,以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预报天气。“三毛看太阳”、“三毛打伞”、“三毛的帽子被吹走了”,16个造型可爱分别代表了晴、雨、大风的“阳光三毛”造型活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电子显示屏、电视电台直播、报纸专栏、特奥专业网站、特奥服务专报、特奥服务短信……这个黄金周,上海气象部门没有人休息,贴身、精细、互动的气象服务覆盖了特奥会的方方面面,上海的角角落落。
场外狂风暴雨 场内温暖如春
高温、大风、台风、暴雨,金秋十月,灾害性天气似乎分外眷顾申城。一群年轻人,他们身着统一的橘黄色T恤,穿梭在特奥会各个比赛场馆,以“贴身精细互动”的气象服务遮挡着特奥赛场的风风雨雨。赛场外是狂风暴雨,赛场内却是温暖如春。
10月6-8日,台风“罗莎”姗姗来迟,特奥会调整了方案,十一项室外赛事看天比赛。而此时此刻,承担现场服务、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预报服务的140多名特奥气象服务志愿者充分发挥了互动纽带作用。
10月6日10点半钟左右,上海浦东棒垒球公园的观众席上突然发生了一阵骚动,一块黑黑的云团,一阵突如其来的小雨让许多观众起立离场。“这只是间歇性的短时小阵雨,不会影响观看比赛的”,志愿者小潘很有把握地说,“我们要赶快告诉现场工作人员。”小施一阵小跑去了赛场工作处,建议通过广播告诉观众。很快,观众又陆续回到了观众席。11点多,垒球场工作人员张国华来到气象监测车上了解台风“罗莎”的情况,“气象部门的服务真是太周到了。”
设在奉贤的特奥会板球赛场,被一块巨大的塑料薄膜盖得严严实实;位于松江的多个赛场,收到了区特奥执委会送来的3000多件雨衣;特奥会闭幕式彩排延期举行;崇明自行车比赛刚一结束,工作人员就忙着把20多个活动房间里的电脑、传真等设备一一转移,场上的音响、广告牌等设施也拆卸一空……台风“罗莎”要来了,上海市气象部门领导第一时间向特奥会组委会作出汇报,志愿者主动与各赛场负责人沟通服务,特奥会赛事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猎猎狂风难挡球员拼搏斗志,滂沱大雨不减球员运动欢乐。8日上午,特奥会足球比赛如期举行。虽然风雨大作,特奥运动员们仍在场上奋力奔跑、跳跃、欢笑、呼喊,享受足球的乐趣。“鞋子都浸水了,要不下午我们赤脚上场吧。”“吃中饭?做完现场观测、我要和赛场负责人说一下天气情况,下午雨还是会下的。”敬业的精神、飞扬的热情,沸腾了每一滴冰冷的雨滴,气象服务志愿者成了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过长达半年的英语培训、气象专业知识培训、气象服务能力培训后,走上了工作岗位的气象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周到,“这是气象部门第一次组织如此系统的、大规模的志愿者队伍。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每一个气象工作者都要有对社会的责任与爱心,志愿者精神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气象服务精神。今天,140多名来自上海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成为了特奥会的志愿者,明天,我们要把志愿者扩展到学生、记者、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的效益。”汤绪说。
在向着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的“尽全力,全面做好特奥会气象服务工作”的要求迈进的进程中,特奥气象服务的工作者们创造了气象服务历史上诸多第一:第一次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的重大社会活动“大会战”,第一次由4架飞机共同作业为上海重大活动提供人工消云减雨保障,第一次集物理、化学、固定、机动、立体于一体的精细化专项气象观测,第一次大规模业务化的气象专业志愿者行动,第一次在上海电视银屏上出现外籍气象小姐,第一次编制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指南等等。历数这些第一,我们更加由衷地感到,气象人为这届被称为最成功、最精彩的特奥盛会添上了不可磨灭的绚烂一笔。也让我们理解了特奥会执委会主任周太彤副市长在特奥会闭幕前夕深有感触地发出了“今后再搞大型活动,我一定需要的有三个人,一个是铁一般纪律的军人、一个是保障饮食起居的医生,还有一个不能缺少的就是精细服务的气象预报员”这样的感慨。
谈到此次特奥气象服务的体会,汤绪说,“经过这场会战,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特奥会既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大型活动,要有具体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个细节的完善的服务预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真正做到‘贴身服务、精细服务、互动服务’。这次服务虽然比较成功,但是在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下一阶段,我们将对每一次服务过程,每一个服务产品进行认真总结,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气象预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气象服务积累经验。”(林琳 陈磊 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