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陕西依法推进环保 解百姓之忧 促三秦天蓝水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9日   来源:陕西日报

    在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环保部门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陕西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列入环境统计的10个城市(地级)大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较2004年下降0.37%,酸雨频率降低2.8%,主要河流水质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比2004年减少2.5%和7.5%,渭河水质污染浓度明显降低。

    渭河的污染,是沿岸百姓的切肤之痛,各级政府的心头之患。各级政府以贯彻《决议》为契机,关停了一大批不符合产业规模和排放标准的造纸企业,造纸企业数量由原来的200余家减少到目前的92家,消减化学需氧量排放3万多吨。沿渭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已经建成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11个,形成日处理污水73.3万吨、中水17万吨的能力,污水处理率达到31%,在建的11个项目,将形成日处理50.5万吨的能力,污水处理率将达到65%。已建成垃圾处理厂5座,形成日处理4700吨的能力,垃圾处理率达到43%。在渭河干流四个市界和六个支流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在22个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水质和流量自动监控装置。监测显示:渭河主要支流沣河、(皂加氵旁)河、太平河、新河、小韦河污染浓度大幅下降,水质明显好转,沣河水质基本达到IV类水标准。

    铜川的水泥企业粉尘污染,困扰了当地百姓几十年。2004年以来,省政府专题研究,现场办公,解决铜川川口地区污染问题力度空前。“省市统筹、限期改造、兼并重组、坚决关停”,先后拆除关闭10条立窑生产线和2台机立窑。同时,省市财政拿出4800万元补贴支持建设粉磨站,建成3座30万吨粉磨站。铜川水泥产量由“九五”初的40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000万吨,粉尘排放量却由13万吨消减到6.3万吨,川口地区的粉尘排放量也由2004年的1.9万吨减少到2006年的0.25万吨,消减了86.8%。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大大好转,2006年好于二级天数达276天。曾经被称为“卫星看不见的城市”的铜川拥有了蓝天白云。

    陕北能源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陕北的环境治理成了《决议》关注的重点。2005年,环保部门在延安、榆林两市开展了石油开发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长庆、延长两大石油集团投资68亿元用于污染治理,并制定了三年规划。基本形成了“区域环境总量控制、井场环评、清洁井场建设、污染物集中治理、油区生态恢复和人畜饮水工程”和“原油管输、污水回注和生态建设”等全过程的污染防治模式。延安市王瑶水库水源地内102口油水井的彻底关闭,消除了延安饮用水的重大污染隐患。晋陕蒙“黑三角”地区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经过连续三年强力整治,依法关闭污染企业55家,限期治理410家,几年前污染严重的“黑三角”正在变成而今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金三角”。

    保护汉江丹江水源不受污染,不仅是国家南水北调大局的需要,也是陕西发展的必然要求。省人大及时制定并颁布了《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为依法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盾牌。同时,流域内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汉中、安康两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并运行,商洛污水处理厂开工在建。商洛、安康两市垃圾处理厂建成投运。曾经是最大污染源的主导产业皂素生产企业经省环保局、省发改委和科技厅组织科技力量联合攻关,符合清洁生产标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给黄姜产业带来新的希望。目前,保证汉、丹江出境水质,确保“一江清流供北京”,是陕南人民发自内心的承诺。

    为落实《决议》精神,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省财政确保从每年的新增可用财力切出10%资金,作为省级环保专项重点用于污染源治理、环保能力建设、项目配套等,2004年以来,省财政安排环保基建资金3.09亿元,重点工业污染治理资金1.48亿元,为加快渭河流域污染治理,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的专项资金。陕西积极争取国家投入,落实国债支持资金1.6亿元。并采用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对环保的投入,也取得长足进展。 (钟平 徐刚)

 
 
 相关链接
· 生态文明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 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 各地环保系统表示迎难而上完成节能减排历史重任
· 豫否决54个不环保项目 为节能项目开通绿色通道
·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08号)
· 上海:机动车行驶冒黑烟将被暂扣行驶证
· 环保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环保大事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