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一年一度的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预报专家就2007年灾害性天气预报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技术交流,并专题研讨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问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出席了研讨会。
郑国光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大力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考虑的首要工作,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光荣责任,对此,郑国光提出三点明确要求。
一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是气象工作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春节慰问一线气象工作者时强调,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批示,气象工作要把气象预报服务放在首位。要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
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气象部门的最重要职责,也是气象工作的核心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就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地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切实提高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
二是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现代气象预测预报业务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准确率是各项预报业务的生命线,必须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抓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持之以恒地攻关。要大力加强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中小尺度过程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研究,强化卫星、雷达等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分析影响我国不同区域天气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天气要素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的统计分析,把握天气变化规律。要加快发展我国全球和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技术以及台风、沙尘暴、空气质量等专业数值预报技术,建立天气要素客观预报系统和预报产品订正加工平台,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稳定性和精度。要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技术改进,不断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预测预报科学技术的研究是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气象部门科技支持的重点,各项研究的重点都应该围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行,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做好灾害性天气的严密监测、科学的预报预警和及时的气象服务,是有效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关键,做准做细灾害性天气预报又是有效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基础。各级气象台站一定要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上狠下功夫。
三是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环节。天气预报的过程是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这就要求预报员在天气预报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和主人翁作用。预报员的能力体现在能够很好地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很好地应用各种观测资料,很熟练地掌握各种预报方法。此外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预报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能够提炼并形成预报方法。因此,对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对于提高当代天气预报员的能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至关重要。
要认真组织好年度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和经验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各级业务科技部门和一线预报员对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工作的积极性。要通过建立预报日志,及时记录各类重要天气的预报过程、方法、思路,分析其预报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并定期总结分析和开展交流,凝练科学技术问题,不断提高预报员分析总结能力,不断积累预报经验,促进预报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建立天气预报产品检验和效果评估业务。省级业务部门也要建立针对上级指导产品和本级预报产品检验业务,定期反馈产品在本区域的预报性能与不足,为上级和本级预报业务改进提供依据。
郑国光希望,来自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有关科研院所的预报专家通过深入研讨,在交流预报技术和方法、优化预报服务业务流程、发挥预报员核心作用和改善天气会商机制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和水平方面有新的提高,无愧于当代中国天气预报员的光荣称号。(中国气象报 林琳 刘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