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林业也进入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
由江泽慧教授主持的“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过5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发出全新的竹质工程材料关键技术,形成了6项核心技术,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发出32种全新竹质产品。这一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6年7月,上海电气集团上海人造板机器厂有限公司完成连续压机调试,并交付欧洲客户,标志着我国第一台滚动摩擦平压式连续压机研制成功,缩短了我国人造板设备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连续压机开发期间,申请国家专利共35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1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族群。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快速发展,是当代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新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林业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培育企业主体、投融资体制创新等,充分释放了林业生产力,企业科技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社会资金和创新要素纷纷向林业集聚,林业产业迸发出强劲发展活力。
兴林富民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是指导林业产业加快发展的思想动力。国家林业局党组从基本国情和宏观大局出发,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林兴则民富,民富则林兴。发展林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兴林富民。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实现兴林富民的必然途径。林业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保障。这些论断,从思想层面解放了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观念桎梏,提高了全社会对林业产业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林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的实施,是兴林富民和加快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长期以来,受所有制形式等诸多因素制约,林地和林业生产力发展滞后。我国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43亿亩林地没有解决好生态问题,5亿多山区群众有依山脱贫、靠山致富的迫切愿望。林业是最需要创新的行业。不走改革创新的路子,林业发展就没有动力。我国集体林地约25亿亩,占全国林地总量的60%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试点到推开的4年间,已有5.2亿亩集体山林分到林农手中,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的21%。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家庭承包经营从耕地向林地延伸,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大创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催生出山清水秀人和美的和谐林区。
林业投融资创新,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产权明晰,吸引社会资金纷纷向林业汇集。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创造性地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福建省森林资源抵押贷款,获得林业建设资金25亿元。继国家开发银行后,农村信用社、工商银行等竞向介入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初步形成了新型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为企业提供机制和政策保障,培育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地位。引进只能缩短与国外的差距,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越。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以重大项目为带动,核心企业为主体,提升林业产业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林业重点项目、竹产业和种苗花卉业等支柱产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
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国林业仍处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较低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快建立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在重点领域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林业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推动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