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
200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继续把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列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八大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项目,同时把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纳入了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将就业再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政绩和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和延伸,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用
为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的积极性,重庆市提高了岗位补贴标准,加大了政策落实力度。部分区县对就业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政策的享受范围、条件及标准进行了拓宽和完善,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1-9月,全市减免税收22021万元,行政事业收费1721.1万元。1—11月,落实社保补贴14272.3万元,岗位补贴1964.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和4%;全面启动小额贷款“绿色通道”政策,新发放小额贷款30394万元,帮助1.76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到11月底,全市累计发放贷款98673万元,帮助6.3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贷款回收率为98.2%。
三、加大岗位开发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
年初,该市对全市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把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作为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重庆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全面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7〕174号)对援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工作目标,进一步落实了城镇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了对“零就业家庭卡”的管理。加强了对全市援助工作的指导,10月,对渝中、江北、酉阳、秀山等区县进行了专项检查。区县结合实际,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援助方案,落实了援助措施,拓宽了就业渠道。开辟“再就业一条街”、“创业一条街”,落实场地和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促进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主动就业;开发面向居民生活服务、公共管理服务等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与企业“结对子”,定向安置;开发品牌劳务基地,引导城镇零就业家庭中青壮年失业人员转移就业;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月活动,集中帮扶;建立重点对象“一对一”帮扶机制,把帮扶任务分解落实到人,收集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实行定点帮扶,托底安置,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四、强化平台建设和台帐管理,夯实基础工作,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在主城区去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基础上,重庆市今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通知》(渝委办发〔2007〕37号),明确了2012年、2020年两阶段工作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创建标准,在资金和组织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我市共建立街道(乡镇)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968个,占全市街道(乡镇)总数的94%,平台建设正向社区延伸。各区县依托社区平台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台账、就业困难群体台帐等“10本帐”,做到“10个清”,实现了动态管理。目前,该市已开展创建工作的社区有928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46.6%,其中主城区已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的占所辖社区的34%。
五、加强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人本服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积极作用。1—11月,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网络成员单位共收集各类空岗信息 35.62万条,办理各类求职登记26.26万人次,介绍成功12.67万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13%、30.42%、21.76%。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先后开展了“2007年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农民工日”招聘会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1—11月,全市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1.5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5.3%;培训后就业再就业7.5万人,培训后就业再就业率达到65%。开展创业培训1613人,培训后创业成功640人,带动3016人就业。开展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 6.32万人。
六、突出抓好劳务对口合作,促进库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重庆市开展三峡库区与主城区和市外对口支援地区劳务合作,实施“双千工程”,做好库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市场导向、定点落实、转变方式”三个重点,1—11月,库区通过劳务对口合作已向主城区输出劳动力2.09万人,完成年计划2万人的 104.4%,向市外对口支援地区输出劳动力2.71万人,完成年计划2.5万人的108.5%。三峡库区城镇新增就业7.11万人,超出年计划23.7%,城镇登记失业率进一步降低,三峡库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七、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该市着力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沙坪坝区、渝北区等2个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区积极制定工作方案,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全市各部门认真贯彻劳务经济工作大会精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关区县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构建输出网络、培育劳务中介、加强跟踪服务、打造劳务品牌等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