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蓄势突破即将翻开崭新一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03日   来源:文汇报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当前,上海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性的新阶段,也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突破瓶颈,才能破茧成蝶。通过提升质量、明确定位和优化机制,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蓄势突破,将翻开崭新一页,上海经济的结构也变得更优。

    一组对比看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本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但同时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达4456.7亿元,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1.9%,高于二产的47.6%,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据了解,为了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正在全市重点推进建设包括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在内的2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关人士表示,这些集聚区其实就是“微型”中央商务区,按照上海都市发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发挥交通综合优势,以商业楼宇为载体,对服务业进行合理有效的集中,强化服务业的集群效应。

    在总量增长的态势下,另一则消息的出现则透露出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的深刻转变。去年,上海已对迟迟不开工、管理混乱、产业导向偏离原规划的4家创意产业园区实行了摘牌。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园区内的创意企业至少要占到一半以上,而其它配套产业的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市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内不会再增加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数量,总量控制在目前的75家,同时2010年前全市创意产业聚集区达到100家的目标将暂缓考虑。

    2005年至今,上海已先后成立了75家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3000多家企业入驻。创意产业讲究的是聚集效应,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逐步从量的聚集,转为质的调整和提升。

    总量增加、质量提升,上海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式离不开“又好又快”的基本思路。

    产业转移定好位

    近来,产业转移正在长三角地区悄然上演。闵行区的老工业区里,一些企业的生产车间都将转移出上海,只留下企业的总部和财务中心,同时腾出来的工业用地也不再允许引入一般竞争性企业,而这些生产车间迁移的方向将是产业配套已相当成熟的苏北。

    与此同时,一个总规划面积为1.47平方公里的上海首家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日前在奉贤区揭幕。该商务区将重点吸引和集聚以杭州湾两岸为核心的长三角中小企业的行政、研发、结算、营销等“中枢”机构入驻。随着杭州湾大桥建成通车及洋山深水港功能进一步深化,长三角的中小生产企业与上海的服务经济优势将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链。

    “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区位优势”,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对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指出,如果长三角地区不能交错定位,相似的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区产业同质化情况将导致过度竞争,使得产业结构畸形并产生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

    而目前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表明上海在现代服务业上已进一步瞄准了定位:凭借要素市场齐全、对外开放程度高、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等区位优势,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的同时,更在物流、金融和创建科技服务平台上处于领先,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出辐射和带动作用。

    更为可喜的是,长三角地区的联动也日益深入。日前,三地发改委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协议》,以期在发展框架内厘清各自发展定位,要求以“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共同推动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而在此之前,沪苏浙两省一市的主要领导座谈会已在去年11月底举行,多方共商推进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大计。座谈会上,两省一市高层领导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央行上海总部主任苏宁还共同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了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大门,也标志着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工作的正式启动。

    优化机制谋突破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芮明杰在日前的一次论坛上表示,国内现代服务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总量不足、结构缺陷和产业规制。而对上海来说,面对着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土地约束日趋紧张、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局限,只有优化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在推动“总部经济”上,上海就显示了新姿态。据悉,为了吸引更多符合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外资及其它各类企业,上海设定门槛内外的机制已初显成效:门槛外,坚决拒绝能耗高、占地多、污染重、效益低的项目,积极吸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总部经济机构进入,确保上海引资的效率、质量和水平;门槛内,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把办事周期和手续降下来,把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上去。

    有关专家表示,国内外优质服务业的引入将显著改善城市的基础环境,使上海吸纳人才、吸纳研发总部的力量更加强大。同时,它的服务功能又可以确保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数据显示,去年1至10月,上海外商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合同外资占总量的64.1%。同时,总部经济发展良好,截至目前,上海已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0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家中央大企业总部和100多家中央大企业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部门,以及31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总部。(唐玮婕)

 
 
 相关链接
· 江浙沪两省一市签《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协议》
· 上海各区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总部经济“筑巢”
· 天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创意产业步伐
· 市政协调研组到我县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
· 如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中坚力量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