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下午,当家住北关北路的济南市民王锋得知,他关于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的建议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时,有些惊喜异常:“真没想到,作为普通市民,我的建议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在泉城济南,与王锋有着同样惊喜的市民还有许多。济南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家住章丘明水的王善瑞关于“老有所养”的建议,在市长张建国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多处体现。同样有建议被采纳的市民权威告诉记者:“我们的意见、建议直达政府、直达决策者,而且能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那感觉,特温暖。”
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济南市一改成文后小规模征求意见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惯例,这次报告起草前,不设任何门槛,不设任何话题,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建议,问群众愿望、求群众智慧。“开门纳言”的报告起草方式,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10月30日活动开始当天,济南市政府就收到意见、建议106条。42天后活动结束,共收集意见、建议10000多条。市政府将其归纳整理,形成157条意见、建议,最后有81条被实质性吸纳进《政府工作报告》,76条将在政府今后工作中采纳。据不完全统计,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的市民有35万余人次,所提意见、建议集中于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作完《政府工作报告》的张建国感触颇深:“《政府工作报告》只有充分集中民智,才能更好地代表民意、更好地反映群众愿望、更好地贴近群众利益,让广大市民愿意听、听得懂,让报告真管用。”
对济南“开门纳言”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方式,我国公共政策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这样评价:“济南这一做法全国首创,有极强的借鉴价值。解放思想、关注民生,不是空话。济南的做法,使《政府工作报告》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础,使政府的民生政策有了实际操作方向,对建设服务型的以人为本的政府、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意义深远。”
张建国表示:“今后,济南市政府大的决策都要先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这要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胡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