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继续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进行跟踪监测,就工程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工程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在原有监测规模基础上,启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范围涉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龙江森林工业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的40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同时,在35个重点森工样本企业范围内,增加了70个林场级监测样本。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系统范围已扩大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0个县(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331个村(林场)和1464个农户(职工家庭),成为目前我国林业系统内最大的、全面连续的重点工程监测和农村调查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
2006年,我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向深度发展,工程总体运行良好,各项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管护任务全面完成,林业职工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退耕还林工程(以下简称“退耕工程”)重点转向成果巩固,农民继续得实惠;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下简称“京津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抚育管理得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区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稳定增加。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工程区居民的社会福利状况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林业重点工程面临治理难度加大、后续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部分职工和农户生计不稳定等问题。随着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即将到期,急需调整和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一、工程区生态状况趋向好转继续改善,森林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水土流失状况进一步改善改善,沙化土地治理初见成效
经过近10年大规模的造林和强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林业重点工程区的森林资源呈良性发展态势,面积总量快速增长,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同1998年相比,天保、退耕、京津和保护区工程240个县(森工企业、保护区)级监测样本的有林地面积增长14.79%,森林蓄积量增长12.83%。天保县、天保企业和自然保护区119个县级监测样本的单位面积森林蓄积达98.91立方米/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天保企业每公顷森林蓄积109.37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1.42%,重点工程对提高我国整体森林资源质量的作用逐渐显现。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防治土地沙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状况方面的成效日益明显。1997年~2006年底,天保、退耕和京津工程200个县级监测样本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099.11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比1997年减少20.27%;退耕和京津121个监测样本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13.69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比1997年减少20.67%。千户退耕农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成多的农户认为退耕后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二、林业重点工程有效地遏制了过度开垦和放牧,调整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推动了农业集约经营和结构转变,为工程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资源与环境基础
2006年,退耕和京津工程121个监测样本县耕地面积比1998年减少13.44%,牧草地面积增长2.25%,林地面积增长18.49%,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0.27%,累计荒山荒地造林165.65万公顷。同期,农作物和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下降1.66%和7.43%,但耕地集约经营程度提高。 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2189.0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98年增长7.05%,粮食单产达266.65公斤/亩,比1998年增长15.70%。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2006年与1997年相比,天保、退耕和京津工程161个监测样本县种植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了7.6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也分别上升了1.51、5.56和0.62个百分点。
三、工程区产业结构继续调整,木材生产量增加,干鲜果品和森林旅游业发展迅速,工程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动局面开始出现
2006年,林业重点工程区的木材产量增长较快。天保、退耕和京津工程200个县级监测样本木材产量514.94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10.01%。在国家对天保工程区人工林采伐政策调整,允许有计划地增加人工商品林木材生产的情况下,天保县木材产量增加较快,从2005年的13.94万立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20.81万立方米,增长49.27%,同期,退耕和风沙源县的木材产量也实现出现了较快增长,分别增长24.10%和14.55%。
2006年,天保、退耕和京津工程200个县级监测样本的锯材和人造板产量分别达74.17万立方米和65.39万立方米,比2005年分别增长22.85%和3.23%;天保、退耕和京津工程161个监测样本干鲜果品产量和森林旅游收入分别达319.95万吨和52.10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6.52%和36.30%。自然保护区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增收渠道,2001年~2006年,40个保护区创收项目总产值超过12亿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局面开始出现。
四、工程政策继续惠及农民和林业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随着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等新就业机会的增加,工程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2006年同1997年相比,天保、退耕和京津工程161个监测样本县农林牧渔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11.85个百分点,同期,退耕县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从305.71万人增加到763.10万人,增长149.62%。
2006年,退耕和京津工程121个监测样本县退耕补助继续对参与农户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户均退耕还林补助890.67元,人均222.67元,相当于当年121个监测样本县2006年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12%。退耕工程区农民烧柴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改善,退耕县26.09%的农户实行了节柴改灶,33.24%的农户实现了比2005年增长21.77%,以煤(电、汽等)代柴户已占农户总数的33.24%,比2005年增长10.35%,3.97%的农户已利用太阳能农户数已达3.97%,增长32.74%。
由于造林、森林管护新增就业机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天保工程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工程实施前的水平,年均增长速度达6.3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天保工程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28.9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参保率99.57%。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天保工程森工企业职工实行“四险”(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补助政策,当年共有10.78万天保企业职工参加了“四险”。自然保护区通过工程建设、创收项目,为职工和家属、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增收机会。2001年~2006年,依托保护区就业的人数和获得的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58%和34.19%。2006年,天保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28.9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参保率99.57%。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天保工程森工企业林业职工实行“四险”(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补助政策,当年共有10.78万天保企业职工参加了“四险”。
工程实施几年来经过近10年的实施,工程的我国林业重点工程的生态建设目标正逐步实现,工程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同时,由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工程执行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从天保工程看,天保工程区经济危困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成果巩固依然困难。一是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建立起来;二是林区就业压力大;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落后。2006年,天保森工样本企业林区平均公路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50%;每百户林业职工拥有电话数量、电视数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和64%;每万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和医务人员数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45%和37.43%。
■从退耕还林工程看,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陆续到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25度陡坡耕地面积有所扩大;二是部分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依然没有解决,4成农户生计不稳定,1成农户表示没有补助就复耕,三是仍有部分25度陡坡耕地没有退耕还林。
■从京津风沙源工程看,工程治理难度加大,后续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2006年同2005年相比,有28.09%的被问卷调查农户反映造林种草难度增加。近几年,京津工程区林草植被迅速恢复和增加,沙生灌木、林果、饲草等资源丰富。但因缺乏政策支持,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农牧民从生态建设中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较少,种植和保护灌木资源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程可持续发展。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土地使用权和各种补偿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2001年~2006年,40个样本自然保护区平均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47.68%;保护区在其保护管理范围内只拥有49.79%的土地使用权;重点野生动物活动对区内和周边村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影响,监测样本村平均每个村每年受害作物面积达到36.59公顷,村均损失达到7.66万元,每亩均损失达到140元,但获得的补偿仅为损失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