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瑶族自治县“两基”的达标,使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广西实现了“两基”,标志着广西民族义务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广西民族教育从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到民族大学层次,形成了大中小学“一条龙”的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李清说,这将是一条腾飞的龙。
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
广西民族大学长期开设《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该课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民族关系等问题,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推进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由于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学生聚集之所,各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差别较大。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因素,认识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学生的互相尊重和团结友爱起到了良好作用。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该校学报在民族学领域是全国公认的核心期刊。
为民族生“开小灶”
细微之处见真情。广西民族大学为在校就读的维吾尔族学生开设了维族餐厅,为回族学生开设了清真餐厅。全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院校,都坚持以学生为本,为民族生“开小灶”。
广西还制定了民族教育事业2003年至2007年发展规划,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发展民族教育。一是拨出专款,建设独立建制的民族小学157所,民族初中36所;二是在24个民族县、边境县、革命老区县50多所中小学举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初中班;三是每年投入1400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投入950万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民族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由234元提高到500元,初中由336元提高到600元,享受补助的学生,由攻坚前的1.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8万人;四是采取措施重点提高民族学生在其他学校的入学率,民族学生还能享受高考加分或降分录取政策。
大力开展支教工作,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广西从1996年开始启动支教工作,开展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帮扶教育工作,区内大中城市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区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帮扶学校活动,广东对口支援广西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等。全区共组织了830个支教队,近4万名支教队员,投入支教款4.63亿元,支教物资、设备价值1.3亿元,受益县69个,受援学校2.4万所,援建校舍65万平方米。
此外,广东省等派到广西82个支教队,队员394人,支教款物、设备、图书总计为2亿多元,受援学校341所。除了物质援助以外,广大支教队员还通过培训、上课、教研、出谋划策、言传身教等多种形式,帮助受援学校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为加快民族地区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九五”、“十五”期间,中央和自治区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边境建设大会战”等教育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县际之间的差距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贫困地区生均校舍面积、校舍质量、教学设备水平等与较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缩小。
目前,全区生均校舍小学5.39平方米,初中7.24平方米,百色、河池、崇左、来宾、柳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均校舍达到全区生均水平。
民族教育人才辈出
日益变化的数据,折射出广西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丰硕成果——
目前,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小学生为16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5%,初中生为84万人,占学生总数36%;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小学为121万人,占学龄人口总数的27%,初中为61万人,占学龄人口总数28%。少数民族在校生所占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学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小学高7.4个百分点,初中高8.66个百分点。全区少数民族学生毛入学率小学达到132%,初中达到137%,分别高于全区小学、初中毛入学率28和33个百分点,分别比实施“两基”攻坚前提高17和31个百分点。
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女生肖宗青,现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就读。她十分珍惜到革命老区百色学习的机遇,学习刻苦,尊师守纪。最近在解放军322医院实习,受到了医院领导的高度赞扬。肖宗青的同学、来自甘肃的藏族学生聂泽花,也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在广西工学院就读的壮族学生方宏川,从小因意外失去双手,2003年考入广西工学院后,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广大同学的热心欢迎和照顾。他多次代表广西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取得4个第一,一次打破世界纪录,两次刷新全国纪录。身体的残缺和生活的艰难,方宏川都勇敢面对,从不消沉。自治区教育厅安排他给同龄人作报告,他的报告短短20多分钟,全场响起近10次掌声。方宏川还自己报名参与“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竞选,经网上选拔,进入了前30名。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唐耀华是专门研究大学精神的专家。他说,民族大学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纯朴。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广西民族大学就着力打造诚信、勤奋的大学精神。
身为一名瑶族干部,原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现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对发展民族教育更有一份特殊的紧迫感,他说,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本地人才培养好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为激励民族学生奋发向上,每年的自治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都对民族地区予以倾斜。为帮助民族地区提高教育质量,自治区重点培养的100名园丁工程学员里,也有特少民族的教师。
我国布依族第一个博士生吴霓对广西民族教育有深入研究,最近他组织一些教育家来到广西,研究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问题,他说,近年来,广西民族教育发展很快,民族团结教育富有成效。由于广西地理和历史原因,民族教育发展困难还不小,国家还应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认真对待民族学生体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