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4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的论坛,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政府官员、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与会。
此次论坛由中国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亚太经社理事会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主办,主题为“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首先致辞。他说,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进一步加强了气候变化的科技工作。同时我们对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还存在很多瓶颈,气候友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致辞中说,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水资源供给、粮食安全、人体健康、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安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他指出,为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必须重视和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御科技创新;为化解气候变化对发展的威胁,必须重视和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和适应科技创新;为克服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必须重视和加强气候变化基础观测和研究的科技创新;为扩大气候变化科技进步的经济社会影响,必须重视和加强科学知识普及;为消除各国家和地区在气候变化科技进步上的差距,必须重视和加强国际合作,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转让和援助,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加强中国区域气候变化观测预测评估科学研究和业务服务,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相关国际组织和科学计划,全力支持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写。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等先后致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在论坛上介绍了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进展和走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发表“气候变化与科学技术的作用”的报告,提出气候变化对亚洲农业与粮食安全、水管理、健康、海岸带的影响及其适应战略,以及亚洲在能源供应、交通、建筑和农业方面的减排技术及其影响要素。
论坛包括“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重大技术及国际科技合作”、“资金与市场机制”五个分论坛和一场“碳平衡与绿色奥运”主题会议。(中国气象报记者丁继武 实习记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