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四川依依不舍的情感,由周和平副部长率领的文化部灾后重建规划调研组于6月4日乘车来到重庆市,这是调研组此行的最后一站。文化部制定的灾后重建指导意见已经下发给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受灾省市,调研组将尽快完成修改稿,并将及时上报给国务院及中央有关部门。
在重庆,调研组除了重点考察梁平县的几个重灾区之外,还尽可能多地查看了文物古迹,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潼南县的杨尚昆故居、大佛寺,合川区的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受灾虽然较轻,但也面临必须加固、维修等实际问题。梁平县是重庆市受震灾最严重的县,调研组在走访了该县文化局、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以及礼让镇中心小学癞子鼓传习班之后看到,梁平县积极应对震灾,日常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梁平史称梁山,设县已经1400多年,总人口90多万。梁平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已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其中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梁平直接受灾人口13万,有6人遇难。被大家唤作“中国面孔”的女孩——地震发生后第一个被救出来的女孩,就是梁平礼让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这次地震中,全县文化设施和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县文化馆馆舍、梁山灯影剧场墙体出现裂缝,铝合金屋面多处损毁。礼让等5个乡镇的文化站房屋出现裂缝,癞子锣鼓教学传承基地——礼让小学因受损严重被爆破拆除,传承班上有5名学生受伤。地震给梁平县造成总计600万元的损失。
灾情发生后,重庆市文化系统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指示精神,快速行动起来,目前灾后抢修工作正抓紧进行,全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恢复。周和平一行观看了梁平癞子锣鼓和梁山灯戏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的小型演出,还欣赏了礼让小学癞子锣鼓传习班孩子们的表演。酷热当头,孩子们汗流满面,调研组一行既心疼又高兴——因为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了。一位女同学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的问题时,非常简单地说:因为有兴趣。
6月6日,重庆市文广局召开座谈会,局长汪俊就重庆市文化工作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并重点介绍了2008年实施“6155”工作目标的计划,最后详细汇报了重庆市文化系统抗震救灾情况。5·12汶川大地震给重庆市的文化设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波及到全市362个文化设施和建筑,其中包括8个市级文化单位,以及全市37个区县的10个文化馆(含重庆市群众艺术馆)、10个图书馆、7个剧团、6个影剧场、3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文化局办公楼,损失金额达4883万元。
在抗震救灾中,重庆市文广系统强调保持信息畅通,加强了局机关值班工作,实行24小时双岗位值班制度。为满足读者及时了解地震及抗震避灾等相关知识的需求,为地震相关研究、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等方面提供专业资料,重庆图书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和对外网站,在第一时间加入了华龙网抗震救灾专题网页链接,搜集了许多抗震知识并在其网站首页发布,随后及时整理、推出了《馆藏地震文献目录》,为读者提供与地震和减灾防灾有关的图书、工具书、专业杂志等500余册。
截至5月30日,重庆市文广局机关、24个直属单位及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家属共捐款60.3万元。参加捐款的人员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8岁,有199位同志自愿献血。得知四川灾区文广系统急需帐篷、发射机等物资、设备后,重庆市文广局募集资金50万元,迅速组织紧急采购,经连续3天多方奔走,买到帐篷200顶、折叠床300张、6.5千瓦汽油发电机3台、300瓦电视发射机3台、电脑17台……于5月23日将这批救灾急需物资运送到四川省文化厅和省广播电视局。
5月17日,重庆举办了“我们一家人”5·12大型赈灾义演,筹集善款10060万元。重庆市少儿图书馆积极争取天津市少儿图书馆的支持,为地震灾区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援建爱心图书馆,现已将首批近万册图书和18个书架(价值近15万元)运往灾区,并派人帮助他们上架。万州区、涪陵区、沙坪坝区、南川区等也纷纷组织赈灾义演,彭水县、九龙坡区分别开展文化项目经营业主“捐出三天营业额”活动,还发动网吧协会伸出援手等,共筹集善款4000多万元,全部送往灾区。
周和平对重庆市文化系统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血浓于水的深情表示赞赏,对重庆市文化工作的蓬勃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重庆市进一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周和平还特别介绍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灾后重建的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要求重庆市文化系统快速行动,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当前规划和长期目标,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