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进中央、国家林业局、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6月9日在贵州毕节举行。论坛旨在纪念国务院批复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周年,交流研讨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国石漠化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杨继平,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祝列克出席论坛并讲话,贵州省领导许正维、禄智明、左定超等出席论坛。
论坛期间,3位院士、1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基层科技人员,紧紧围绕“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这个主题,对涉及2亿多人口、40多个少数民族、近45万平方公里的岩溶地区的生态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严隽琪强调,加强石漠化防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实措施,是南方石漠化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关键,是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的迫切需要。要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思考与谋划石漠化治理,深入分析石漠化成因与危害,总结防治工作成功经验与有效措施,全面规划、统筹考虑加快石漠化治理进程,将石漠化防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严隽琪指出,毕节试验区成立20年以来,为解决制约岩溶地区的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问题,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彰显了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先期探索的价值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
杨继平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抓住机遇,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
首先,要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石漠化防治的舆论氛围。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石漠化防治在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石漠化防治工作的认识。
其次,要突出重点,保证石漠化防治工作有效推进。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大纲》要求,集中力量搞好试点。试点县要把改善生态放在首位,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并从实际出发编制实施方案,提出科学的技术路线,合理确定农林水等各项建设内容,确保各项措施相互配合,实现综合防治,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第三,要完善政策,增强石漠化防治的内在发展动力。要将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保证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渠道。研究制定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研究信贷扶持政策,研究石漠化土地的产权政策,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让各种资金、各种所有制主体共同投入石漠化防治。
此外,还要依靠科技,提高石漠化防治的整体水平;依法防治,巩固和保护石漠化防治成果;加强领导,形成石漠化防治的强大合力。
祝列克指出,毕节试验区的成功经验说明,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再造青山绿水,主要手段是恢复森林值被,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最终目标是兴林与富民,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富庶地区。
防治石漠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科学治理;需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需要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全社会广泛参与;需要提高群众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主动保护森林植被;需要积极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围绕石漠化综合防治重点和难点,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为石漠化防治提供技术支持;还需要普及防治知识,加强宣传和石漠化防治知识的传播,科学施治,让更多既能防治石漠化,又能致富农民的技术和信息广为群众掌握。
目前,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296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38万公顷,并且仍以每年2%~4%的速度扩展,发展速度惊人,危害程度相当严重。与此同时,石漠化治理工作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加强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今年三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并将石漠化治理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
20年来,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44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35.92%,全区土壤侵蚀量减少了5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面积701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试验区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苏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