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夏转眼来到,各地强降雨势头日益凶猛,全国进入主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任务极为艰巨。尤其是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猛于虎,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意见》,就全国地质灾害防范作出全面部署。当前全国地质灾害状况如何?如何在汛期发动全社会参与地质灾害防范,确保全国尤其是地震灾区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接受了记者专访。
形势严峻,强降雨紧急“避让令”
记者:国土资源部近期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的情况,您能详细谈谈吗?
姜建军:今年1~5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196起,包括滑坡6158起、崩塌5145起、泥石流399起、地面塌陷405起、地裂缝2038起、地面沉降51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都有较大程度增加。尤其是5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888起,无论从灾害数量还是危害程度看,也都为历年同期最严重。
记者: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如此严重,应该与四川发生大地震有很大关系。
姜建军:是的。5月份地震发生后,从发生数量看,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最为严重,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广西等省(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四川省最为严重,其次是甘肃和陕西。很多地质灾害都是地震引发的。
记者:5月份后,各地进入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怎样的形势?
姜建军:可以说非常严峻。
气象预报是“避让令”。近期气象预报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主汛期,这几天强降雨集中在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由于我国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地丘陵区,从行政区域看有1500多个县是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强降雨,只要稍有坡度的山体、丘陵,都可能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而有些本来就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强降雨作用下就会进一步形成灾害。我国大量人口密集居住在山地、丘陵地带,即使发生一次很小的滑坡,也可能导致群死群伤。
“5·12”地震后,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一些山体受地震影响开裂,形成隐患;有的形成了滑坡,还未稳定;有的形成碎屑流。如果遇有强降雨,就会使这些已有的滑坡再次滑坡,使碎屑流叠加雨水后形成泥石流。危害更大的那些大型开裂、松动的山体,由于无法及时处置治理,极有可能因强降雨使整个山体垮塌,形成特大型滑坡。
再进一步看,当前地震灾区的大量人员在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比较集中,尤其要做好安置点周边的地质灾害防范,大灾之后更要避免出现因地质灾害导致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共担其责,群测群防
记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的《意见》,这个《意见》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姜建军:地质灾害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赶赴灾区,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不是仅靠一两个部门能够做好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参与,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参与。
国务院曾专门下发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这一次专门下发这样一个文件,目的是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全社会高度关注地质灾害,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各尽其责,提高各自的防灾抗灾能力,才能在严峻的地质灾害形势下做好防范工作。
记者:既然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全社会参与,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共同参与呢?
姜建军:首先,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要强调依法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地质灾害一方面是降雨等自然作用酿成,但仍有60%~70%的比例是人为因素造成。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铁路、公路、水利、城镇建设很多都必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完成。要发展,但必须做好防范措施。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申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具体责任人的责任。这是全社会,包括每个公民的责任,但必须由政府组织、宣传、培训,需要媒体加强报道宣传,使这个责任实实在在地落地。而且,每个公民自身具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民行动,才能做好这些灾害防治工作。
记者:目前各地都有一个群测群防体系,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
姜建军:群测群防的目的是通过县、乡、村各级组织,通过对群众地灾知识的普及,让群众掌握地灾防治知识,并开展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上报。根据险情,各级组织采取避让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在群测群防体系完善过程中,要充分赋予群众这种权利,坚持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要根据排查情况,做好防灾预案,包括监测、报警方式、人员疏散等。比如报警,要提前设计好报警方式,保证有效通知,才能及时避难。对地震灾区来说,目前是要重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从乡镇、村、村小组都要确定责任人,保证信息畅通。
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以及强降雨如此严重,提醒我们特别要防范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评估。在编制规划时,首先要考虑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因素。否则建好了还受地质灾害威胁,更麻烦,必须注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即在工程项目设计的同时,要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重点防范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一个重点”和“四步曲”
记者:地质灾害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姜建军:就是要坚持“一个重点”和“四步曲”。
一个重点即把主要精力放在城镇、乡村、江河流域、交通干线、重大设施上,着重防范人员集中区、国家重要工程设施区域等。
“四步曲”即调查、判断、警示、避让。国土资源部曾对1500多个山地丘陵县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过调查和部署。有些地区又经过了几个年度的降雨,情况在发生变化,当前又面临全国强降雨。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巡查排查,才能做到对各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心中有数。二是要对危险性作出判断。三是对有隐患的点马上设置警示标志,加强监测;四是一旦发现情况,立即撤离。对特别危险的,要立即组织群众撤离。这是非常实实在在的工作,也是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减轻人员伤亡的办法,要认认真真地做好。
在地震灾区也应如此去做。在灾区,当前还要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部的遥感影像,快速解译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同时结合地面野外调查,做好上述“四步曲”工作。更重要的是,地质灾害排查调查要为灾后重建、安全选址提供依据,并及时编制当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记者:气象工作和防范地质灾害关系密切,如何让二者有效配合?
姜建军:多年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起到了警示作用,产生了较好的宣传和防灾效益。我们要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主要是参考降雨、各地地质状况等参数作出预警预报。进入主汛期后,要特别保证多方式、快速地传递预警预报的信息,发至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责任人、每个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实现信息渠道畅通,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当各地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常规巡查的密度和强度,包括加强夜查等。这样就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与防范工作有机结合。
还要强调一点是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特点进行防范。各地的地质条件、降雨强度不同,所防范的地质灾害状况也会有差异。如地震灾区、三峡库区,主要防范高山、深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西北黄土高原要警惕黄土泥石流,做好黄土边缘滑坡、沟口泥石流防治;沿海地区要防范台风导致的山区丘陵滑坡;在一些矿山、矿坝,要特别防范暴雨引发的矿渣泥石流。强降雨叠加地质灾害隐患,才最终形成灾害。
我相信,只要全社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地区积极投入,各尽其责,科学防灾,我们就一定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记者 刘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