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08年进一步加大了推进文化惠民工作的力度,到明年将实现街道(乡镇)和行政村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这是记者昨天从上海有关方面获得的消息。正在深入推进的上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各类便利的服务方式,为沪上从基层街道到偏远乡村广大区域的百姓构建家门口的数字文化家园。
截止到2007年底,上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各级中心和服务点105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四级服务网络。其中市级分中心1个,区县支中心19个,建在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基层服务点102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641个,社区信息苑251个,建在市和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大学、高级中学、部队、企业等的服务点共36个。目前申城的街道、行政村一级的服务点每年分别以50个、600个的速度在增长,全市计划提前一年(即到2009年),实现街道(乡镇)和行政村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
“一站式”服务搭建共享平台
2005年,上海提出的“一站式”服务资源共享模式正式实施后,许多信息苑(即基层服务点)每天上座率在75%以上,高峰时段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排队现象,深得青少年、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龄层次社区百姓的广泛欢迎。在此基础上,去年8月,沪上再推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数字电影播放点和农村信息苑“三位一体”的服务方式。上海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负责提供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化资源的配送和更新;市东方永乐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按照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求,负责向行政村各基层服务点提供公益版权数字影片。同时,明确了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的设施设备要求,即每个基层服务点的场地使用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设置50个以上座位,设备配置为2台电脑终端、1台投影机、1台数字电影播放器、1套音响、1块投影幕布、1台80G以上移动硬盘、1套计算机管理软件及相关辅助设备等,确保了基本硬件的到位。
自建数字化资源形成特色
与此同时,资源配送也在有条不紊的落实中,并注重本地区资源的自建。市分中心上海图书馆采取了自建、协议授权和购买等方式对上海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目前已拥有国家中心下拨的千里马视频资源,上图讲座、上图展览、上海年华、数字美术馆、数字音乐馆等数字化资源,形成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信息系统。其中已开放的千里马视频资源量已达597个,共有186.4GB的容量,并将视频、音频压缩后形成适合于互联网传输的格式,方便群众浏览和获取。市分中心还制作完成“千里马”资源光盘136个品种,近7.5万张DVD光盘,容量达到300TB,及时下发到各区县支中心和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点。
专业技术队伍助推高水平服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长足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在坚持服务内容公益、优质、多样的前提下,各服务点的工作人员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设计了许多特殊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例如,为未成年人制定“上海百万青少年绿色网上行动计划”,建立中小学生“校外数字课堂”;配合市政府实事工程开展“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为上海百万7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网上学习、医疗保健咨询、健康讲座等信息服务;开展失业困难人员劳动技能培训,组织现场就业咨询服务;提供文化、旅游票务及公用事业“付费通”等便民服务。有的区县还将服务送上门,如青浦区推进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以“书香飘农家——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读书活动为载体,将文化共享工程的内容资源送到学校、社区、农村、部队。
为使各级基层服务点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技术,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沪上每年都在加强专兼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上海还要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实行有效监管,建立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各项工作的巩固、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