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车路过武都区佛崖乡贾店村时,记者看到村里正在重建房屋,几十个人在为一家新盖的房屋打混凝土,有的铲,有的背,其规模不逊于一支小型施工队。
“我们就是施工队”这是佛崖乡贾店村村民樊刘树的新房,在建的3间砖房已初具规模,房梁上挂着一条红红的丝绸。
“你们是施工队吗?”记者问正在忙碌的人们。
“我们就是施工队!”村民高对兵的回答引来周围人的一阵笑声,他们正准备为房子封顶。
忙着给邻居们倒茶的樊刘树高兴地走过来,指着梁上的红绸子说,“今天我的房子封顶,村里的男劳力差不多来了一半,30多个邻居在帮忙呢。”他说,“地震后,我们全村70多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全部需要重建,乡亲们互相帮工,谁家盖房需要人手,只要招呼一声,家家的劳动力都会放下手里的农活,义务来帮忙。”
男人们在工地上忙碌,妇女们也在厨房里忙着。在樊刘树家的厨房里,几个帮忙的妇女正在为大伙准备午饭,她们和记者聊着,手里的活却没有停,辣椒切丝,茄子切块,不一会,旁边的盆里切好的菜就堆得满满的。
“中午饭是炸油饼、炒菜,还有啤酒。”樊刘树的妻子笑呵呵地说。
看着即将完工的房子,樊刘树忙里偷闲和记者聊了起来,“盖房子用的水泥、钢筋,还有砖头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一共要给我们2万元的建材呢”。
一直在陕西建筑工地干活的樊刘树在盖房方面是个行家里手,房子是照着政府规划图盖的,可道道工序都是他自己把关,“你看看我的地基,用石头和水泥打了一米多深呢,再遇地震一点问题都没有。”樊刘树自信地说。
除了补助的建材,樊刘树还听说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低息贷款,“再贷上2万块钱,3间房子就能盖起来了,不出一个月,我就能搬进新房了”。其实在他心里,家的蓝图不止是3间房这么简单,“等过几年我出去打工把贷款还清了,我还准备再盖第二层、第三层呢”。
高跃平家的房屋也倒了,下个月他将开始盖新房。他很有信心地说,到时候邻居们也将帮忙,给他的新房封顶,他也挂上红绸子,入冬前房子一定能盖好。
村口就能办贷款在贾店村抗震救灾指挥部旁边,一间帐篷里挤满了村民,不停地问:“我办贷款需要些啥证件?”、“我是上门女婿,户口不在这个村里,能在这儿办贷款吗?”陇南市武都区农村合作银行佛崖分理处的主任宋新兴耐心地解答村民们提问。
地震过后,武都区农村合作银行了解到贾店村95户人家几乎都需要办理贷款,就直接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村里,并且简化了贷款手续,村民只要有村干部的担保,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不出村就能办贷,而且当场就能领到现金。
今天早上来办理贷款的村民格外多,从八点上班到十点半,王新兴已经为村民发放了20多万元的贷款,“我们提供的贷款额从5000元到3万元不等,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盖房的需要来贷款。有好多村民都是房子盖到一半钱不够了,算一算自己缺多少钱再到我这里来贷款,他们当场就能贷到现金,马上就可以去买材料,比以前的贷款方便了很多。”王新兴说。
入冬前一定能住上新房贾店村重建家园指挥部的帐篷外,挂着工程进度表和施工设计图纸。
刘真是佛崖乡政府的驻村干部。他告诉记者,贾店村共有95户367人,由于地震影响,全村75户已列入重建家园计划。现在政府重建家园的政策、资金和统购的建材已初步到位,政府向农户提供统一的设计方案,给像樊刘树这样的农户每户提供钢筋1.5吨、水泥5吨、砖1.5万块;同时为农户提供低价石子。目前市场价格为每立方米35元,而政府向农户提供的石子价格仅12元。刘真高兴地说,现在农户重建家园的兴致十分高涨,几乎天天都有新房开工,贾店村是全乡最新重建家园的村子。目前全乡还有油落村和分水岭村2个村将在原地重建。油落村有130户人家,其中近80户房屋倒塌需要重建。分水岭村的90户中,有60户的房屋已坍塌或成为危房,也将原地重建。
苏军是武都区扶贫办的帮扶驻村干部,他到贾店一社已经20天了。他告诉记者,贾店村有36户要易地重建,地点就选在离村子不远的燕子河旁。记者看到在指挥部帐篷后面,水电局正在建设护河堤,使燕子河水顺着河堤乖乖地流淌。河滩上,36套房屋的地基已开始施工,水泥和石料搅拌的混凝土已浇筑到地沟里成型。他们根据上世纪80年代暴雨最大一次燕子河每秒200立方米的流量、速度来设计河堤,堤高3.5米。苏军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太大的洪水,护河堤完全可以挡住洪水。”
顺着公路往前走,两边随处可见堆放的砖块,很多村民家已经开始着手重建房屋,拆房、盖房的景象随处可见。苏军说:“佛崖乡的受灾群众一定能在入冬前住上新房子。”(李欣瑶 陈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