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蓄水后,重庆三峡库区将淹没1.2万公顷耕地,这部分耕地多为冲积土,土层肥厚,产出率高。为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重庆市提出在三峡库区实施移土培肥工程。该项目工程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11亿元建设资金,分两期对库区139米至175米水位线的0.8万公顷耕(园)地实施耕作层剥离、搬迁。
重庆三峡库区移土培肥一期工程自2006年5月启动,同年9月20日圆满完成。包括万州区等9个库区区县的取覆土面积达到5364.96公顷,配套坡改梯实施规模达到1743公顷,库区耕地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提高了20%—40%。一期工程完成后,有45个乡镇直接受益,受益农业人口8.25万,其中三峡移民2.15万人,得到项目区群众的普遍认同和称赞。
按照三峡工程蓄水计划,今年汛期后,预计在10-12月库区水位将逐渐蓄水至175米。为此,重庆于今年年初在包括渝北、巴南、长寿、万州、涪陵、忠县、石柱、丰都、云阳、开县、奉节、巫山等12个区县(自治县)启动了移土培肥二期工程。该工程涉及总占地面积2356.41公顷的取土区231个、总占地面积4082.47公顷的覆土区294个、总实施规模4392.99公顷的配套坡改梯项目11个,计划在8月底以前把501.41万立方米175米水位线以下的肥沃土壤,全部搬运到175米水位线以上。
移土培肥及配套坡改梯是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该市涪陵区为例,通过开展移土培肥工程,首先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作层厚度,覆土区土层平均增厚11厘米多,有机质等主要养分供给总量增加了1/3左右,有效改善了耕作条件。配套的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增强了覆土区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三成。其次,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期工程投资中约有540万元直接以劳动报酬和青苗补偿的形式支付给库区农民。移土培肥工程累计有1220余名当地农民参与务工,人均劳务收入870元。配套坡改梯工程当地农民参与务工约1300人,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种植业收入也增加了。过去土地瘠薄、水土流失,通过移土培肥、坡改梯,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产出能力。第三,保护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覆土区水土流失量大幅降低。